酱香醇厚 百年传承——记六必居酱菜传承人王因平
2025-07-22 22: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西城,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西城生命的一部分。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西城是她的营城建都肇始之地。

西城区这片50.7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国家级白纸坊太狮和北京评书,到承载乡愁的六必居酱菜、二友居面食制作技艺,非遗文化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文化基因和精神原乡。2025年第五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布后,西城区共有35人入选,从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到传统医药,这些项目都是中国人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遗产。“古今相融 非遗创新”栏目,将忠实记录传承人的匠心坚守,深挖非遗技艺的古老智慧,生动展现西城“开放包容、古今相融”的文化基因。让我们共同见证非遗文化在保护与创新中迸发的时代光芒。

六必居酱菜,这一寻常百姓餐桌必备的开胃小菜,以其加工技艺精湛、口感酱香浓郁,深得百姓喜爱。自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创立,在清朝被选为宫廷御品,再到现在百姓餐桌的佐餐佳肴,是一代代六必居酱菜手艺人传承下来的。是像王因平这样的每一位匠人用传承数百年的经验,一点一滴总结出来的。“每天组织手工切丝100余斤,每根薄厚控制在2毫米”“每天近万次的打耙”这些都是王因平四十年来的经历。

守着老酱缸 就是守着根

6月北京的天已经越发闷热,清晨7点,王因平像过去几十年一样,已经站在缸边打耙了,一上一下间,透露出几十年的功力和技艺。这酱园里,有上千口酱缸,有的缸上百年最少的也有几十年了,这些不起眼儿的酱缸,里面却装着六必居几百年攒下来的老味道。王因平这辈子,心思和力气都扑在了这些缸上,扑在了缸里那些慢慢“咕噜”着的酱菜上。

打耙,是王因平每天必做的工作,将一个钉耙的物件杵到缸底,再用力提出来,耙子把下边的酱菜带到了缸上边,完成了上下的置换,让酱菜腌制的更均匀。由于缸内酱菜装的太满,一般人根本翻不动,所以打耙不仅是个体力活,也是技术活。

麻仁金丝是老北京人最喜爱的小菜之一,销售量较大,所以光靠人工手切那肯定是供不应求的。苤蓝丝作为主要食材,早已实现了现代化机器加工生产,也有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但王因平依然保留着每天都要手工切丝的传统,像苤蓝丝,他和徒弟们每天手工切丝100余斤,而且薄厚均匀,每根的宽厚度不超过2毫米,还始终保留着六必居原汁原味的记忆。

“六必居”这块招牌,为啥能响几百年?老规矩写得明白:“秫稻必齐”(粮食要挑好的),“曲蘖必实”(制曲发酵过程要掌握正确的时令),“湛炽必洁”(工具、容器必须洁净),“水泉必香”(生产用水要甘甜、清澈),“陶瓷必良”(陶瓷器皿必须优质),“火齐必得”(火候要掌握准)。这六条,就是六必居的命根子。王因平心里清楚,他守着的,可不光是腌咸菜的手艺,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和讲究。

慢工出细活 一点急不得

王师傅做酱菜,最要紧的就是那套“三腌三晒”的老法子。听着简单,但这里头的门道,可深着呢。每一步都要看天、看火候,差一点儿,出来的味儿就不是那个意思了。

“少晒一遍日头,那酱菜就少一股精气神!”这话,是王因平他师傅板着脸跟他说的。那时候他也觉得这活儿太磨人,总想着能不能省点工夫。可干得久了,年头长了,他慢慢琢磨出里面的道理:第一遍腌,新鲜的食材,要在秘制的酱醪里泡透了,把酱香味儿都吃进去;第一遍晒,利用太阳光,把菜里多余的水气慢慢逼出来,这样才有嚼劲,口感好。第二遍腌,味道就钻得更深、更透;第二遍晒,那咸香、酱香,还有太阳晒出来的那股子独特味道,就开始一点点厚实起来。等到了第三遍腌和晒,才算把所有的好味道——咸、鲜、酱香,还有日头给的香气,都揉得匀匀实实,成了地道的、让人忘不了的六必居味儿。

王师傅常念叨:“酱缸里泡着的是日子,太阳底下晒着的是耐心。”在他眼里,这一口口酱缸就是个小天地,他自己呢,就是中间那个牵线搭桥的人。得沉得住气,耐着性子,等着时间和大自然,把那份好味道一点点地“熬”出,酱菜好吃不好吃,魂儿就在这个“慢和等”字上。这火候的拿捏,全凭一代代的匠人传承和王因平几十年练出来的眼力、手感和一颗沉得下来的心。机器再灵,也替不了这个。他做的酱菜,吃到嘴里那股子厚实饱满的咸鲜劲儿,里面藏着的,是对老规矩的敬畏,也是对“好味道”那份死心塌地的追求,一点儿都马虎不得。

老手艺要传下去 得靠年轻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因平脸上的皱纹深了,就像那些老酱缸上风吹日晒裂开的细纹。如何把这老手艺传承下去,成了当下最重要的事儿,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环境变了,年轻人愿意整天守着酱缸,花大把时间学这套“慢工出细活”的,确实不多了。大家的口味也变得快,这老手艺往后怎么传下去?成了他心头最惦念的事儿。

“酱菜的味道,说到底,是时间给的味道,急不得”有人问起传承的事,王师傅眼神挺平静,话说得实在。他心里也愁,但他知道,光发愁没用。他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说白了,就是这门老手艺、老味道的“看家人”,守着这份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肩上有担子,得干实事。自己当徒弟时把祖辈传下来的秘方、关键的步骤手势、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活儿,都认认真真地记在本子上,生怕漏掉一点宝贵的经验。

令人欣喜的是,在众多入厂的新人里,有几位稳重踏实年轻人,也想跟着他学习这老手艺。王师傅高兴之余,挑选徒弟从不马虎,他不仅看人聪明不聪明、手巧不巧,更看重一样东西——有没有那份能“坐得住”的定力,能不能耐得住这份与时间打交道的寂寞,真心实意地敬重这门靠老天爷吃饭的老手艺。选出几位年轻人后,他从怎么挑新鲜水灵的菜、选上好的料,到怎么制酱、下缸、看天晾晒,手把手地教,一点儿不藏私。

现在,走进酱园子,也能看见一些年轻的面孔,他们围着那些沉淀了岁月的老酱缸,在王因平的目光注视下,学着本事:怎么侧耳细听缸里酱汁发酵时细微的气泡声?怎么伸手感觉今天的日头够不够力道、空气潮不潮?他们可能手法还显生疏,经验尚浅,但那股子认真学习的劲头,那份专注的神情,让王因平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老手艺,能不能传下去,就看这老缸和新手的对话能不能一直延续。百姓吃到嘴里的六必居酱菜,嚼出的不仅是咸香醇厚的好滋味,还有一种感觉,让人心里觉得特别踏实的感觉。

酱园里,酱香依旧浓郁。王师傅的手,习惯性地摩挲着酱缸沿儿,像是在抚摸一道无形的的年轮。这年轮诉说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世上最打动人心的好味道,不是那些山珍海味,而是像老酱菜一样,靠着最不起眼的酱缸,凭着日复一日的守候、用心和对老手艺的敬畏,用光阴慢慢“熬”出来的——那份越品越有滋味的老味道。

本报记者王子雍文并图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