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08:53
炸药研制有难题,才俊分批到边区。
难关一一被攻克,干劲十足争朝夕。
书接上回,上回说到,来到冀中根据地的熊大缜给恩师叶企孙写信,求教如何让氯酸钾炸药的性质稳定下来。叶先生想到了在北平中国大学任讲师的清华化学系毕业生汪德熙。
几经辗转,汪德熙来到冀中根据地,很快解决了氯酸钾炸药稳定性的难题。随着他的到来,根据地的青年才俊“井喷”式增长。在叶企孙的运筹之下,清华大学毕业生李琳、物理系实验员阎裕昌等人陆续来到根据地。与张珍、熊大缜、汪德熙,以及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张方、技术员军陶瑞等人组成了根据地军事化工的核心力量。他们各展所学,造炸药、改进枪械、制造通信设备……根据地的军工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一个又一个问题,在青年们碰撞出的火花中解决了。根据地的炸药成品,也即将投入到实战当中去。
且听【纪事书场.抗战烽火】敌后神工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