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内卷”
2025-07-23 11:2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内卷”这个词,不知从何时开始,悄然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像前几年的“佛系”“躺平”一样,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流行语。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些人的焦虑与无奈;又像一把尺子,丈量着人们在竞争中的疲惫与挣扎。究竟什么是内卷?这个舶来词汇在中国语境下被赋予了怎样的特殊含义?让我们从字面开始,细细咀嚼这个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词语。

“卷”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把东西弯转成圆筒形。《说文》释:“卷,膝曲也。”膝弯之状,恰似人力内收、自我蜷曲的意象。后来“卷”衍生出书卷、试卷、席卷等多重含义,都隐含“层层叠加、反复折返”之意。今日网络热词“内卷”里的“卷”,正是取其“自我裹挟、不断内折”的引申义。加上一个“内”字,更点明这种裹挟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塌陷、自我挤压——如同漩涡,越转越紧,却仍在原地。其实“内卷”最早是个学术名词。“内卷”一词并非中文原生,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1963年研究爪哇水稻经济时提出,用以描述一种“系统内部不断精细化、复杂化却不带来边际收益递增”的状态。1985年,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借译为“内卷化”,指出中国小农经济在人口压力下,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不断增加劳动投入,维持“糊口”水平。至此,“内卷”从一个人类学术语,进入中文语境,成为描述“过度竞争、零和博弈”的锋利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卷”一词从学术领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在网络时代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如今,我们常说的内卷,通常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大家都在拼命努力,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得到的回报却没有相应增加,甚至可能因为竞争的加剧而减少。它不同于良性竞争,而是一种消耗性的、非理性的竞争状态,如同跑步机上的仓鼠,拼命奔跑却始终停留在原地。

内卷的表现,最直观的就是教育领域。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群里,曾经流传过一份“幼升小清单”:识字量1500+、英语能读原版绘本、会编程搭积木、会弹一门乐器,还要有体育特长。这些要求像滚雪球,今年是“基础项”,明年就成了“标配”。家长们焦虑地计算着:别人家的孩子三岁开始学英语,我的孩子两岁半就得开始;别人报五个兴趣班,我就得报七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就要学奥数,初中生熬夜到凌晨写作业成了常态。于是,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休息和玩耍的时间。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但谁也不敢先停下来,因为停下就意味着掉队。在升学阶段,竞争更是激烈。为了进入好的学校,学生们不仅要在学校努力学习,还要参加各种竞赛和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高考为例,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竞争有限的高校招生名额,分数线不断攀升。一些地区的学生为了提高成绩,甚至采用“衡水模式”,通过高强度的学习和严格的时间管理来应对考试。这种教育内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也让家长们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种内卷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家长们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

职场的内卷同样令人窒息。员工们竞相比拼谁下班更晚,谁休假更少,谁更能忍受不合理的要求。更可怕的是形式主义的内卷——无意义的加班、过度繁琐的流程、层层加码的考核指标,消耗着员工的精力却创造不出实际价值。职场人陷入两难:不卷可能被淘汰,跟着卷又身心俱疲。这种内卷不仅伤害个体健康,也损害企业创新活力,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效率的下降。这种过度竞争不仅导致员工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质量下降,还可能引发职场的恶性竞争氛围,让员工们身心俱疲。

在商业市场中,内卷主要表现为激烈的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当一个市场出现某种热门产品或服务时,众多企业纷纷涌入,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们往往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引发价格战。然而,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许多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只是盲目跟风,生产类似的产品或提供类似的服务,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制造业工厂依靠压榨工人工资和延长工时来维持低价优势,无力投入技术升级,锁定在产业链低端。这种内卷模式既不可持续,也难以真正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反而形成了发展的陷阱。

婚恋市场的内卷也让人啼笑皆非。相亲要先看学历、收入、房产,条件列得比招聘启事还详细,攀比之风盛行。更可怕的是,这种物质化的标准正在向年轻人渗透,大学生就开始焦虑“找不到对象怎么办”。本该是情感的结合,硬生生变成了条件的博弈。

在文化娱乐领域,内卷也同样存在。以影视行业为例,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和票房,一些制作方不惜投入大量资金,邀请知名演员和导演,制作豪华的场景和特效。然而,这种过度追求外在形式的做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艺术价值提升,反而导致了影视行业的浮躁风气。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影视作品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不惜采用低俗、炒作等手段,忽视了作品的内涵和质量。在短视频领域,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不惜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例如,一些网红为了吸引粉丝,会拍摄一些危险、低俗的视频,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消费领域的内卷更加荒诞。前阵子“特种兵式旅游”火了,有人24小时打卡8个景点,凌晨排队吃早餐,累到腿肿还要发朋友圈。这哪是旅游?分明是用身体的透支换社交平台的点赞数。还有“仪式感经济”:中秋节的月饼礼盒要能当传家宝,情人节的玫瑰要999朵带灯串,连喝杯咖啡都要选“限定款”。有位网友自嘲:“以前买东西看需求,现在买东西看别人有没有。别人背帆布包,我得背奢侈品;别人喝奶茶,我得喝手冲;别人去露营,我得去房车旅行——好像不‘卷’消费,就活得没尊严。”

内卷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要原因是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当优质教育资源、高薪岗位、市场机会等稀缺时,人们不得不通过过度竞争来获取有限资源。资源的有限性是内卷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业机会、社会财富等资源相对稀缺,而人们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却不断增长。当众多人竞争少量资源时,必然会导致竞争的激烈化。其次是评价体系的单一化。现在的社会评价机制,很多时候还在用“分数”“收入”“职位”这些单一指标衡量一个人。学生好不好,看考试排名;员工优不优秀,看KPI完成度;甚至交朋友,都要看对方“有没有本事”。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让所有人都挤在同一条赛道上。再者是创新能力的不足。当突破性进展困难时,人们只能在现有模式中不断精细化,导致边际效益递减。此外,社会焦虑的传染效应也不容忽视。数字技术的普及放大了竞争压力。各种排名、评分、曝光量数据让竞争变得可视化且实时可比,加剧了人们的紧迫感。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能轻易了解他人的生活和成就,从而产生比较心理。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经常看到他人展示的美好生活和成功经历,不自觉地会与自己进行比较,担心自己落后于他人。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每天刷到的都是“别人的生活”:同学晒娃上了重点中学,同事晒出了新买的“学区房”,朋友圈里的旅行照永远阳光灿烂。这些经过筛选的“完美生活”,像一面哈哈镜,让我们误以为“所有人都在高速前进”。于是我们开始焦虑:“为什么我还没买房?”“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不如别人?”这种“相对剥夺感”让我们忍不住跟上,哪怕明知道有些追赶是无效的。

面对这样的内卷困局,我们该如何自处?

首要的是重新定义成功,建立多元价值观。要认清一个事实:不是所有的竞争都有意义。很多所谓的“必须”其实是社会制造的假象。比如幼儿园学编程、小学生考雅思,这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还是商家和焦虑共同制造的泡沫?认识到人生不是单一赛道,幸福有千万种模样,就能减少盲目跟风的压力。其次要建立多元价值体系。人生的意义不应该只有升职加薪这一条路,艺术、公益、手艺、家庭都可以是价值的来源。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再者要学会设置边界。工作时间就高效工作,休息时间就彻底放松。敢于对无意义的加班说“不”,对无效社交说“停”。最后要保持清醒认知。内卷本质上是一场集体非理性的狂欢,清醒的人应该做的是跳出赛道,而不是跑得更快。此外,保持开放心态,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可能是突破内卷的有效方式。当所有人挤在一条路上时,旁边或许就有未被发现的蹊径。

从社会层面看,破解内卷需要系统性变革。教育领域应当促进多元化评价,减轻应试压力,让不同天赋的孩子都能找到发展空间。职场需要健全劳动法规,遏制无偿加班文化,保障劳动者权益。企业应当从价格战转向价值创新,通过技术升级而非人力压榨获得优势。政策制定者需要着力扩大优质资源供给,疏通阶层流动渠道,缓解结构性矛盾。更重要的是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让社会成员敢于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内卷的本质,是把人生简化成了一场“竞赛”,用外在的标准代替了内在的价值。可人生从来不是一场竞赛,而是独一无二的旅程。有人在实验室里做科研,有人在田间地头种庄稼,有人在教室里教孩子,有人在医院里救死扶伤——每种认真活着的方式,都应该被尊重。

特别要警惕的是,现在有些人把反对内卷等同于提倡“躺平,这是另一种极端。反对内卷不是要放弃努力,而是要拒绝无效消耗;不是不竞争,而是不参与扭曲的竞争。就像庄子说的“无用之用”,有时候恰恰是那些看似“没用”的阅读、思考、发呆,才能让我们跳出内卷的怪圈。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早就警告过工具理性泛滥的危害,当一切都被量化考核,生活就变成了冰冷的数字游戏。

当我们回望这个被称为“内卷”的时代,或许会发现它不仅是挑战,也是促使个人与社会反思与成长的契机。在理解了“内卷”之后,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突破内卷的道路——这条路或许艰难,但值得全力以赴。毕竟,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比别人跑得快,而在于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以适合自己的速度坚定前行。正如诗人奥登所言:“我们爱过就不算虚度。”一边咬文嚼字,一边咬紧牙关;一边拆解系统,一边建构自我。内卷或许是这个时代的注脚,但它绝不是生活的全部。咬文嚼字地拆解“内卷”,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看清: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又该如何走出困局?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普通人的选择里。少一些盲目的追赶,多一些真诚的投入;少一些和别人的比较,多一些和自己的和解。毕竟,人生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比别人过得好”,而是“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作者:

晋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