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的季节》的回响:评黄风散文中的生态觉醒与生命共感
2025-07-23 13: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喧嚣的生活中,作家黄风的散文集《野水的季节》如一泓未被现代性过度侵扰的野水,平静地映照着天空与大地。这部刚刚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的作品以双线叙事织就记忆与行旅的经纬,上辑回溯乡土童年,下辑漫游异域山河,却在“生态觉醒”的统摄下超越了简单的怀旧与猎奇,构建出个体生命经验与广袤生命共同体共振的深邃场域。

黄风的童年书写绝非沉湎于温情主义的怀旧滥觞,他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与虔敬,将“野水的季节”“八月的禾场”“墙头上跑马”等乡土记忆从个人情感中剥离,使之成为一方生态微缩景观的活态标本。草木枯荣、乡邻悲喜、四季轮转——这些被方言与古老民俗浸润的细节,在作者笔下拥有了自身呼吸的节律。作者摒弃了居高临下的抒情和议论姿态,让孩童的懵懂目光成为最澄澈的透镜,捕捉着乡土生命之间复杂而精密的依存关系。那些看似平凡的乡野风物,在语言的针脚下被缝合成一张张坚韧的生态网络,成为生命在特定地域中彼此缠绕、支撑与代谢的永恒证明。

当笔锋转向行旅见闻,作家黄风的文化观察者身份便凸显出非凡的锐利。“湄公河访礁”“石鼓隆隆”“我的汉阳‘往事’”等篇目,彰显了他拒绝异域风情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自觉。其目光穿透风景的表层,在历史褶皱与当代生活的叠印处驻足。他笔下的山川河流、古树飞鸟,不再是静默的风景或猎奇的对象,而是携带着历史密码与文明讯息的生动主体。这种对“异域”的书写,本质上是另一种更为辽阔的“归乡”——是作家黄风对人类文明根系在广袤大地中如何伸展、变异与存续的执着叩问和记录。黄风在“折一朵紫薇献给朱鹮”的虔敬姿态里,在“对一棵古榔榆的重构”中,完成了对“他者”生命尊严的庄严确认,消解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惯常的二元对立呈现。

整部《野水的季节》最为核心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态哲思的生命共同体隐喻。无论是对嘶云河畔追逐无形春风的野犬的凝望,还是对古榔榆年轮深处时间的倾听,黄风的文字始终涌动着一种万物有灵且彼此通感的深沉意识。在黄风的笔下,烟火人间不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舞台,而成为无数生命共享的栖息之所。作者童年记忆里的一草一木,行旅途中的一山一水,皆被赋予了同等的叙事主权。这种对“生态位”的深刻体认与平等叙事,使本书的文本跳脱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让童年回溯成为对生命原初共生状态的追溯,让远足行吟成为对更宏大生命网络的勘探与致敬。

图片为黄风

黄风以语言为舟楫,在记忆的河流与地理的经纬中穿行,最终抵达的并非怀旧的彼岸或猎奇的异邦,而是一片万物互联、彼此映照的生命共感之地。《野水的季节》以其清醒的生态意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沉的生命共感,为中国当代生态散文探寻了更远的距离。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乡土是生命与生命相互确认的居所,真正的远行是向所有生命内在关联的回归。

当野水奔流,当季节轮转,它带走的不仅是时光的印记,更冲刷出了我们对生命共同体的重新认知——那是作家黄风以文字镌刻于这个时代最清澈的回响。


作者:

董江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