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器,响在胡同里的乐器
2025-07-23 14:0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过去北京的街头巷尾和胡同深处,总流动着各种小贩和匠人,卖香油的,卖豆腐的,剃头的,锔盆锔碗的,磨剪子磨刀的……他们招揽生意的方式,有的靠吆喝,有的则用一些可以发声的响器,铜的,铁的,皮革的,木头的。如今这些声音,大都听不到了。有的作者在说这个话题时,因为没有经见过,难免有似是而非之处。比如有一篇稿子,将所有的响器都称作“唤头”。我问了多个老资格的北京人,他们都不同意此说。后来我查阅到,这个说法来自齐如山。

唤头,只是诸多响器中的一员。它是剃头师傅用的响器,黑不溜秋、一尺来长,像个大镊子,是铁匠用熟铁打造出来的。它底下有个把柄,一手举着,一手拿根铁棒,插进两齿之间一拨拉,便发出“哗棱棱棱”的声响。因为它是召唤人来理发的,所以叫“唤头”。它还有个雅号,叫铁琴。过去一听见它的声音,住在院子里的居民就知道剃头师傅来了。(下图)

据说唤头这东西只有北京有,还是清初剃发令的产物。清人入关之后强迫汉人剃发结辫,“留发不留头”。当年的那“哗棱棱棱”声音,大概能让人联想到屠刀的吧。直到今天,许多老北京人还管“理发”叫“剃头”。

串铃,那是江湖医生用的响器。现代京剧《沙家浜》里,中共常熟县委书记程谦明第二次出场时,扮成个郎中先生,左手拎药箱,右手摇串铃,告知:我来接头了。串铃,雅号虎撑,形状酷似面包圈,向外的一圈中间开有狭长裂缝,内置弹丸,套在大拇指上一摇晃,发出清脆的响声。相传医圣孙思邈在山中采药时,遇一猛虎拦路,张着大嘴露出痛苦神情。孙思邈一看,发现其喉咙里卡着一根骨头,便用扁担上的铜环撑住虎口,替它取出了骨头。铜环后来被改造为虎撑,成为孙思邈弟子的标志。

惊闺叶,是用绳将四五铁片第次串联起来,系在手柄上,前后一摇动,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它的构造,清人厉荃在《事物异名录》中曾引南宋笔记《齐东野语》的记载:“用铁数片,长五寸许,阔两寸五分,如拍板样。”这种响器最早是磨镜匠人用的。古人用的菱花镜是青铜的,镜面镀一层银,用的时间长了,银会氧化变浊,需要匠人来打磨。闺中少女离不开镜子,所以该响器叫惊闺叶,又称惊闺,也称“挂连”。清代无名氏《如梦录》云:“惊闺,二寸余长方铁板八片,缀以皮条,手提摇之,声联络作响,所以惊闺中妇女也。”如今这种响器为磨刀人所使用,偶尔还能见的到。

磨剪子磨刀还有用吹号作货声的,通常只有两个音阶:“2(re)——5(so)!”小孩子淘气,等他举起喇叭要吹时,就对着他大喊:“磨剪子磨刀的,你媳妇儿来啦!”那喇叭发出声音恰似两个字:“哪儿——呐!”小孩儿们像捡着宝贝似的哈哈大笑。

锔瓷匠、小炉匠的响器,固定在他们挑的担子上。担子的一头是个小风箱,另一头是带抽屉的工具箱。工具箱上有个固定的小铜锣,小铜锣一前一后各有两个游动的小锤。当他们挑着担子行走时,摇动的小锤就会撞击小铜锣,发出有节奏的“叮儿——当儿”响声。放下担子声音也停了下来,那是他们揽到生意了。

(下图:锔瓷匠、小炉匠的工具箱。小铜锣已失,固定的架子还在。)

拨浪鼓,小一点的,可作为儿童玩具;大一点的,那是卖针头线脑的货郎所使用的响器。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产生于战国时期。它的基本构造是一双面小鼓,鼓下有柄,两侧用绳缀着两颗弹丸。快速扭动鼓柄时,甩起的弹丸便击打鼓面发出声响。郭颂唱的《新货郎》,歌词中有“打起鼓来敲起锣,推着小车来送货”。那鼓其实就是拨浪鼓,所谓锣,是连在鼓之上的小铜锣。摇动起来,锣鼓一齐响。(下图)日前在长辛店陈庄街上,看到一蹬着三轮车卖油的,他手里举着的拨浪鼓是用薄铁皮制作的,摇起来叮叮当当的,可谓是创新型拨浪鼓了。

还有一种大摇鼓,雅号“大鼗鼗”的,直径约有一尺,是旧时北京城里卖炭人用的响器。它最早出现在汉代驱邪、祈福的大傩戏中。一百年前的老北京,居民冬季取暖多用炭生火。卖炭的商贩背着木炭筐,边走边吆喝:“约(yāo)零炭来!”同时还摇晃大摇鼓,发出“崩崩—崩崩”的响声。相声大师侯宝林说的段子《三棒鼓》里提到过它。

旧北京还有一种敲小鼓的。鼓的直径只有银元大小,夹在左手里,右手拿一根比筷子长些、上端包着皮头儿细藤棍儿来敲打,那声音清脆可听,能传得很远,人称这是“打鼓儿的”。他们挑着担子,一边打着小鼓儿,一边吆喝:“有旧衣服、木器我买!报纸、洋瓶子我买!”对,他是收废品的。也有不挑担子的,平日手持小鼓,腋下夹着布包,专走大宅门,收买金银首饰、古玩字画、珠宝玉器、细毛皮货的。俗称他们是“打硬鼓的”。

木制的响器,首先要数梆子了。卖香油的、卖豆腐的小商小贩,常用它来招揽生意。这种响器,多数人应该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见到过。敌占区的老乡夜里边敲着梆子边喊:“平安无事呦~~~邦邦,邦!”那是糊弄鬼子的。梆子通常用枣木或其他硬杂木剜成,一尺来长,拳头来粗,身上有缝。拿木棒儿一敲“邦邦”作响。最初,它本是用来打更报时的,也常用来报警,区别在于声音节奏的缓急。《水浒传》第二回:“那庄前庄后,庄东庄西,三四百史家庄户,听得梆子响,都拖枪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齐都到史家庄上。”说到“梆子”,人们还会想到北方的一些剧种,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包括评剧,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就是梆子。作为响器的梆子,声音较为沉闷;而作为乐器的梆子,声音则清脆悦耳。(下图)

还有种木制响器,叫报君知。三十多年前,我和两位同事去石景山采访。在地铁站里,见一个盲人正往死胡同里走,忙上前把他引向出口。他跟我们出了地铁站,拿出两根戒尺般的木条,用右手拿着的一根击打左手握着的一根的顶部,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哒”声。我们一问,才知他是算卦的。他五十多岁,是河北任丘人。他手里的两根木尺,就是“报君知”。我们开玩笑地问他:“你会算命?那算算我们几个是干什么的。”他呵呵一笑,不假思索地说:“你们,为人民服务的呗!”如今北京城里恐怕见不到算命先生了。他手里“报君知”发出的声音也绝迹了。

旧时的响器当然不止这些,篇幅有限,就说这几种吧。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