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访代表 | 市人大代表张春玲:扎根长城脚下的“头雁”代表
2025-07-23 18: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困难都过去了,再提起来光想着我们的成就了。”

今年是张春玲作为市人大代表履职的第3年、作为镇人大代表履职的第19年,也是她成为长城脚下一名村干部的第27年、以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京郊乡村振兴的第24年。

热情、爽朗、充满干劲儿,是张春玲留给人的第一印象。1996年,张春玲举家来到了密云区古北口镇古北口村,两年后她成为一名村干部,200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近30年的扎根,张春玲一次次地充当“头雁”,做着接地气的工作,也成为了村民贴心的代言人。她说:“我们村这些年的变化确实太大了。我心里特别感慨,酸甜苦辣咸都有,更觉得这么多年付出的辛苦没有白干。”

张春玲(左二)介绍本村民俗旅游发展情况

捧起长城碗,致富做先锋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张春玲“使劲儿干”的奔头儿始终围绕着“让老百姓收入多一些”。

在与张春玲见面前,有人这样介绍她:“他们村民俗旅游发展得不错,她自己做得更不错。”

张春玲得到的这句“更不错”,最初是被“逼”出来的。

2001年以前,古北口村是长城脚下的一个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200元。随着文化基因“觉醒”,长城风光、红色印记、“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等历史遗迹,都成为了古北口村发展民俗旅游的宝贵资产。从这时候开始,张春玲负责村里民俗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逐渐成为了“主理人”和“领头雁”。

万事开头难。看不到前景、没有现成路子,村民们大多不愿意干。为了让村民吃上“定心丸”,包括张春玲在内的5名村干部,带头在自家院子里做起了民俗接待。很长一段时间,来旅游的人少,村里做民俗接待的人一直不太多,“甚至有人泼冷水”。但作为必须向前的“头雁”,她一直坚持:为了做旅游推广,她到市区街道点对点宣传;为了让村民看到致富希望,她带头干起了养殖;为了更进一步保护绿水青山,在政策推动下,2013年张春玲主动退养、改造房舍,建起更加专业的民俗旅游场地。

“很多村民看到我们干出了成效,慢慢有了积极性。”张春玲说。2012年村里成立了民俗旅游合作社,“2014年到2017年,村民收入翻了两番”,更加标准化的管理让村民一起走上了致富路。现在,村里还有几家民俗户与国际旅行社长期合作,长城脚下的故事传播到更远地方。

2023年,古北口镇创建了国内首个全镇域“全国研学旅行基地”。在村集体的努力下,古北口村积极打造红色研学品牌,带来了不小的“溢出效应”:团体研学的游客用餐、住宿为民俗户带来较为稳定的客流;培养村民做导游、讲解员带动村民就地就业;景区收益让村集体收入增多……民俗旅游产业蒸蒸日上,带来了村民红红火火的日子。

提起村里的发展,村民们打心眼里觉得“真挺好”,这让张春玲有些欣慰。利用好村里闲置的服装厂和小学校、推进民宿升级改造、吸引返乡创业人才打造长城文化园……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古北口村积极谋划着下一步。想着“创业”路上的下半程,快退休的张春玲“干劲还挺足的”。

到民俗户宣传食品与燃气安全政策

苦思而求索,实干显担当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代表履职的“规定动作”,更是张春玲心里的“天职”和脚下的日常。

“多出去转转,就什么都知道了。”

“有空我就经常到各个村和村民们聊,当代表得多了解各种事儿。”

“当市人大代表,我更得为老百姓做点儿实事儿。”

走在村头巷尾,张春玲总是能和大家伙儿聊起来,各家各户的动态、各个民俗户的经营情况、村里旅游发展的问题,都在“一圈圈地转”和经常性地唠家常中装进了她的心里。多年来,她提出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101国道堵车问题、推动公路综合检查站提升改造等不少关乎地区发展的代表建议,每一件都围绕着“让群众得到实惠、有获得感”。

2025年1月,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张春玲和密云团的代表们分享了古北口地区的发展情况,引起了包括区领导在内的许多代表的关注——

“村民们做民俗收入怎么样呀?”

“挺好的,但是村民们想在吸引客流上再发点力。”

“村里有什么特色美食吗?可以从这里入手。”

“挺多的!炖鸡、炖鱼,还有满族特色美食、各种特色小吃。”

张春玲坦言,村里的民俗旅游发展形势尚好,但到了“瓶颈期”,如何吸引更多人来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问题。在代表们的启发下,张春玲马不停蹄地策划了“长城脚下炊烟起”的铁锅炖项目,打造起“室内及露天长城灶台+山野时令食材+非遗烹饪技艺”三位一体的沉浸式铁锅炖体验。

这次,她依然是只“头雁”,带着十家民俗户率先干了起来。“村里有很多历史故事,我找了退休的老讲解员,用接地气的语言把故事录成音频,让游客能边看美景、边吃美食、边听故事。”说起这次“创业”,张春玲充满激情。

小家连大国,春耕勤不辍

“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的回信,让沿线群众更坚定了守护万里长城的信念。作为长城脚下成长起来的人大代表,张春玲将“以文旅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作为自己履职的核心。古北口村的“绿色账本”写得越来越厚,乡村振兴的蓝图也描绘得越来越清晰,张春玲坚定地说:“长城保护与群众致富是齐头并进的。”

长城保护既是红线,更是“金扁担”。

青山不负人。在对蟠龙山长城的保护性开发中,古北口村扬起了京郊乡村振兴的风帆,也让更多游人了解到长城的价值。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张春玲表示,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立足长城保护要求和密云区生态涵养区定位,今年履职过程中,她更加关注生态涵养区产业发展情况。文旅产业怎么更进一步、闲置资源怎么利用好、生态优势怎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这些问题张春玲时时思索,更将之作为履职为民的“钥匙”,久久为功。

短视频的风口,可能吹出古北口下一个“春天”。

张春玲用“比年轻人还有干劲儿”的状态,利用一切时间、抓住一切机会,不断思考地区发展的可能性。采访过程中,她分享了一个喜讯:“我教民俗户拍短视频,有6家已经出师了!”

从2024年开始,张春玲探索怎么运营好“畅游古北口”的短视频账号。现在她经常带着村里的选调生一起,扎到长城边上、庙宇之间,把镜头对准古北口的风土人情,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走出大山”。“宣传队”要壮大起来,为了鼓励民俗户主动加入,她不光为他们采购设备,还手把手地教如何拍摄、剪辑,“从思路开拓上就带着他们一起干”。张春玲表示,互联网上流量很难把握,“有一两户火了,古北口文化被看到的机会就多了,我要带着大家伙儿先尝试”。

从世纪初的小山村到现在的京郊历史文化名地,古北口村从长城的守护者变成了受益者。春来雁归,张春玲以“想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执着走在以绿水青山护得金山常在的履职路上,把讲好长城脚下的故事融入了“带着老百姓致富”的朴素情怀。来路风雨与彩虹并肩,她以“认为对我就继续干,用实践证明来说话”言明了不服输的“头雁”态度,看前路,仍志在千里。


来源:《北京人大》

作者:张樾


作者:

北京人大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