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21:14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珍藏着一部88年前的“北上抗战”实录。翻开被时光涂黄的纸张,人们又重新回忆起艰难抗战的峥嵘岁月。
这部实录是萧克将军在1937年7月于甘肃镇原县撰写的《红二方面军的北上抗日》。扉页正中是“北上抗日”四个大字,在“红二方面军”几个字下面,画了一条曲线与数颗向上的红星,代表着红二方面军北上抗战的征途,他们一路艰辛,一路战斗,最终走向胜利。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32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成为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贺龙为总司令,萧克担任副总司令。
《红二方面军的北上抗日》主要讲述的就是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北上抗日的经过、胜利的原因以及重要意义等内容。
萧克撰写的《红二方面军的北上抗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梁茵 摄
不到一年行军超2万里
1935年7月日本策划华北“自治”,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急。在这万分紧要的关头,人民大众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后来爆发了一二·九运动。但国民党不仅不去顺应民意,挽救中国的危亡,却残酷地镇压人民的爱国主义运动。他们打着“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口号,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与国民党的政策相反,中国共产党最先警觉到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宣战,举起了抗日的大旗。1934年9月,红军第六军团转移至湘黔边界与二军团会合,建立湘鄂川黔苏区,为配合其他各路红军,在战略上北上,挺进至抗日前沿阵地。
《红二方面军的北上抗日》详细地记录了红二方面军北上长征的过程。以红二方面军与其他路红军会师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红二方面军由湘鄂川黔出发到渡过金沙江,在西康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据《萧克回忆录》记载,1935年11月19日红军二、六兵团共18000余人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北上抗日。11月22日,萧克将军带领红六军团从湖南张家界大庸城南到沅江北岸急行军,一天走了125里。赶到沅江边的洞庭溪后,红军找到了几条小民船,先渡过去两个营。这时敌人并没有发现。当看到敌人一个营乘船直扑而来时,红军就在沅江两岸埋伏起来。等他们一到,用重机枪朝船上扫射,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一个营全部缴械。红军没打几颗子弹,就消灭了敌人整整一个营,顺利地渡过了沅江。这意味着北上抗日的战略计划初步实现了。
1935年底红军到达贵州省毕节附近的将军山。此山横跨大定与毕节间十余里,控制它就可以建立起以毕节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的屏障。控制将军山之后,利用山地这个屏障,红军主力与强大敌人周旋,同时积极开展地方工作,使后方机关及伤员得到休整。在近20天的时间内,补充新兵5000余人。
红二方面军北上抗日第二阶段是从西康会师到陕甘宁全国红军主力大会师。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会师后,红军经过四十多天的行军,走过人烟稀少、粮食供给困难的草地,到达甘肃陇南的哈达铺,然后补充兵员,进行休整。
如今,四川阿坝州红原县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海拔在3300至3500米。当年,这里的日干乔大沼泽是红军必须要穿越的草地,它被称为陆地上的“死亡之海”。红军历尽艰难险阻,付出极大牺牲,终于走出草地。在这里,红军和当地老百姓也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1960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及川西北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作出的贡献,国务院批准在此建县。因周恩来题词“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故名“红原”。现在红原县的日干乔大沼泽旁屹立着一块刻有“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的石碑。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占领了甘肃成县、徽县、略阳一带,然后北上至陕甘宁地区。至此,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不到一年的时间,红二方面军主力爬过高山峻岭、穿过茫茫草地,行军20050里,取得了北上抗日战略的胜利。
开明绅士发展为抗日司令
红军的长征,是宣传队,也是播种机,在长征中宣传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特别是抗日救国的主张,得到了进步人士和贫苦大众的拥护与支持。红二方面军在湖南成立抗日游击队、抗日义勇军,在贵州成立了全省人民抗日救国军,并请开明绅士周素园先生做司令。这也成为红军北上抗日的一段佳话。
当时,红六军团来到毕节,与当地开明绅士周素园交朋友。周素园担任过北洋政府时期的云贵川总司令部秘书长。红军到后,在他家发现了许多马列主义的书籍。翻开一看,书中还有圈圈点点的标记。政工干部把这个事情向红六军团政治委员王震报告。王震马上找到周素园,问他为什么读马列主义书籍。他说,他研究马列主义十年了,觉得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讲马列主义的,所以他没有走。王震问他:我们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你赞成不赞成?他表示完全赞成。红军就请他做了贵州省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在很短时间,这支队伍就发展到1000余人。
红军所经过的区域,推翻旧的政权统治,没收反动分子的财物,分给贫苦大众,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巧渡金沙江留给敌军“破草鞋”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能够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在大规模的转移中,轻装前进,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游击战。
《萧克回忆录》中写,红军从桑植出发,只带一两天的干粮,行李简化、轻装前进,行动灵活自如,巧妙地击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朱德总司令也认为红二方面军到达西康的行动中,是集游击战、运动战的大成。
萧克将军在他的回忆录里谈到红二方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1936年4月,红六军团行军到昆明附近,决定经滇中到金沙江,向西进行战略转移。当部队至昆明北面百余里的普渡河时,与敌军6个团进行了激烈交战,双方互相攻击,处于胶着状态。萧克将军建议佯装攻打昆明,利用云南统治阶级要控制省会昆明的心理,“攻其所必救”。于是红军夜袭昆明。果然,敌军为保住昆明,就派了一部分主力固守城防。红军战胜小股敌军后,马上向西,把敌军的主力甩到后面。红二、六军团红军迅速渡过金沙江。当增援的敌军追到江边时,只能望“江”兴叹。后来红军剧团编演了一出戏,叫《破草鞋》,就是讲红军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等敌人追到金沙江畔时,一无所得,只捡了红军丢下的一只破草鞋。
跨过重重关隘走向抗日前线
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之始,并未能预料前面的危难。萧克将军后来回忆,部队渡过金沙江后,开始翻越大雪山。总司令部要求部队带厚衣服、辣椒和酒。但那时已是1936年4月底了,天气很热,很多战士把棉衣、毛衣都丢掉了。上山时在原始森林中走,走着走着就开始下雪,气温骤然下降,战士们穿着单衣,非常寒冷。部队就定了条原则,绝不能在山上过夜。因此,部队一天要走十几个小时,上上下下达150里。红军就这样跨过一个个关隘,最终实现了北上抗日、发动广大的民族革命运动的目标。
难能可贵的是,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萧克将军详细记录了红二方面军主力部队的行军数据。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红军渡过金沙江,行军至10871里后,军队力量仍保持了出发时的水平。到达甘孜,部队力量仍旧保存了87%,成为长征史上的奇迹。
红二方面军经过二万多里的艰苦长征,走向了抗日前线阵地。1937年8月,红军二方面军的主体队伍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英勇地抵抗了侵华日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