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07:23
为了谋生,1939年,17岁的胡彦臣到延庆东龙湾村的裁缝铺当学徒。1940年,八路军在张家口、海陀山筹建平北军分区后勤供给处,急需有手艺的人制作军装。当有人问裁缝铺的学徒们是否愿意参加八路军去根据地时,胡彦臣立刻报了名,同师父一起参加了八路军,连人带机器来到部队。供给处成立被服厂,胡彦臣成了一名缝制军装的军需工人。“一针一线都是为了打鬼子!我一天能做三四套军装,抓紧点儿能做5套。”17岁的少年在缝纫机前从冬忙到夏,尤其是隆冬时节,为了让战士们能穿上棉衣,他常常夜里也在赶工。
1945年春,胡彦臣被选送到教导队培训,结训后回到被服厂担任指导员。为配合解放张家口,胡彦臣随教导队开拔前线,准备在战后负责张家口市区的纠察工作。当听到侵华日军投降的消息时,这个在战火中成长的年轻人心中激动万分。老人回忆起这一幕时,略显浑浊的双眼绽放出光彩。“人民解放了,我们感到很光荣。”后来,胡彦臣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
从苦难童年到缝制军装,从敌后坚守到迎接胜利,胡彦臣的抗日故事里,那些缝进军装针脚里的信念、混着杨树叶子的口粮、军民同心的坚守,正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