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大兴区新凤河流域综合治理。
基本情况
项目背景
新凤河位于大兴区北部,属北运河水系,是凉水河主要支流。新凤河流域面积166.4平方公里,流域内共有河渠23条,总长96.35公里,干流新凤河西起永定河灌渠,东与凉水河相接,全长30.1公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域内工业大院逐渐增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导致河水干涸黑臭,新凤河因此被称为“蚊子河”。
2017年3月大兴区人民政府授权大兴区水务局投资40.35亿元实施“大兴区新凤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北控水务下属公司北京北控工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总控及执行。
生态问题
新凤河是连通大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三区的重要生态廊道,是大兴区主要的防洪排水、风景观赏河道,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水源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水污染问题突出,水生态破坏严重。
新凤河治理前污染情况
水污染问题严重,主要为点源污染及面源污染。
点源污染:流域周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浓度超标。
面源污染:农业化肥、城市径流携带污染物入河,治理难度大。
水生态破坏问题严重,主要为河道生态功能退化和河岸生态破坏。
河道生态功能退化:河道底泥淤积,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
河岸生态破坏:岸线硬化,植物缓冲带丧失,生物多样性极低。
实施情况
水安全:依据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新凤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总长26.23公里的五条新凤河主要支流进行河道治理。
水环境:全流域实现应截尽截,新建24公里的污水管网,每日可截污2.8万立方米;建设3座污水站,总规模0.68万立方米/天;对54公里河道进行清淤。新建2座初雨调蓄池、1005亩河口湿地,可收集并处理11万立方米面源污染,修复116.89公顷植物缓冲带,新建24公里环保再生透水健康步道以及14处亲水平台。
新凤河安南湿地修复前后影像对比(左为工业大院拆除腾退的棕地,右为安南湿地河口湿地379亩)
水资源:统筹全区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新建23.7公里再生水管线,每日引调12.7万立方米再生水,补给新凤河干流及主要支流。
水生态:开展全流域的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植物恢复面积达30.4公顷,新增5座蓄水堰、11座河道水质原位净化渗滤坝、400米鱼巢栖息地,恢复10余处深潭-浅滩栖息地以及2座生态岛。
水管理:新建19座水质站、10座水文站、3座雨情站以及34套入河排水口监测设备,并配备河道视频监控系统。开发以“水环境模型”和“大数据专家库”为双核的智慧水务系统,保障流域运营的“长治久清”。
主要做法
项目工作机制
政府授权与部门协作。大兴区政府授权区水务局作为实施机构,负责项目的整体推进与监管。这种明确的政府授权确保了治理工作有专门的责任主体,能够高效协调各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绩效考核与付费挂钩。建立了基于绩效评价的付费机制。政府根据项目公司的运营维护效果支付费用,包括可用性服务费和运维绩效服务费。这促使项目公司积极提高治理效果和运营维护水平,保证了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
本项目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优势,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管,社会资本负责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率。
技术创新及特色做法
再生水补水的北方河道水生态系统修复。针对北方水资源短缺、再生水为河湖重要生态补水水源的特点,新凤河水生态修复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出发,通过点源、面源、内源污染的全面控制提升河道水质;引调再生水,保障干支流基本生态流量;通过“水-岸-底”系统构建丰富多样的生境,恢复植被缓冲带,新增水生植物面积,重建深潭-浅滩栖息地、新增鱼巢栖息地、溢流堰、渗滤坝,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为适度干预”的修复思路,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水生态系统修复场景
“排、蓄、净、用”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新凤河按照“排(排空)、蓄(蓄储)、净(净化)、用(回用)”的技术路线开展面源污染控制。统筹兼顾,通过水利设施、再生水泵站、初雨调蓄池、河口湿地等之间的联调,最大程度减少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影响,进而保护河道水生态系统健康,保障流域水体“长治久清”。
安南湿地
安南湿地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前后对比
环保再生材料利用。新凤河项目将拆除腾退后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用于项目建设,共回用废旧红砖5750平方米,再生级配碎石32744平方米。
环保再生材料利用
开展环保主题教育。新凤河沿河和湿地公园路线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和互动设施,开发了丰富的环保教育课程,通过公众的参与,传递环境保护的意识。
开展环保主题教育现场
智慧水务系统应用创新。打造了基于水环境总控模型和大数据专家库为双核心的智慧水务系统。对流域内的水文、水质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况下的水情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新凤河智慧水务平台
主要成效
生态效益
水质明显改善。全流域黑臭水体已消除。
水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2019年新凤河出境断面烧饼庄闸主要水质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年平均值相比2016年分别下降了48.75%、92.61%和85.68%,流域水环境质量从治理前的劣Ⅴ类提升到了地表水Ⅳ类。
水生态系统恢复。2021年8月新凤河流域共普查到植物221种,其中水生植物31种,除人工栽植20种外,自然生长约11种,河道内水生植物覆盖率约75.8%;共调查到鱼类16种,大型底栖动物恢复良好,生物多样性指数较治理前提升了5.7倍;鸟类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标相比治理前(2016年)提升189%,达到健康水平。
李营闸治理前后对比
滨河公园治理前后对比
暗涵出口治理前后对比
团河桥治理前后对比
台湾街暗涵治理前后对比
兴亦路桥治理前后对比
经济效益
周边土地增值。新凤河治理后,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更多的企业、居民和商业活动向该区域聚集,从而推动了周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促进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周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旅游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得到了发展机遇,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社会效益
居民生活品质提高。新凤河治理后,成为了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的好去处,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休闲空间,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2023年北京市“幸福河湖•水美家园”市级评定名单中,新凤河(高米店街道段)获得“幸福河湖”荣誉称号。
科普教育意义重大。新凤河生态治理工程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意义。参观、学习等活动,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了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参与。
案例启示
治理理念方面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新凤河治理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摒弃了过去单纯注重防洪排涝等单一功能的治理思路。这启示在流域治理中应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把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作为重要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树立系统治理观念。新凤河治理从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管理“五位一体”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治理。
治理机制方面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在新凤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这说明在流域治理中,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新凤河治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这为流域治理提供了新的资金渠道和管理模式,提高了治理效率和质量。社会资本的参与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凤河治理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实现对流域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基于绩效评价的付费机制,促使项目公司持续提高运营维护水平。这启示在流域治理中,应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治理成果的长期稳定。
技术创新方面
创新生态修复技术。新凤河治理中采用了鱼巢砖、大型人工湿地建设、水生植物群落构建等创新生态修复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这启示在流域治理中,应加大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生态修复模式。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新凤河治理中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这启示在流域治理中,应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广绿色环保的治理技术和材料。
本内容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大兴分局、政务服务中心、市规划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