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11:48
走进拉萨市实验小学,崭新的综合楼格外醒目。楼里,多媒体教室亮堂宽敞,学生在这里上公开课、练舞蹈,未来还要添羽毛球设施,成了多元成长的乐园。
东城校区的篮球场正在翻新,工人挥着工具铺地面,新画的边线在阳光下发亮……这些变化,都浸透着北京援藏的力量。
7月17日,是个特别的日子。第十批援藏教师带着高原的祝福踏上归途,20多名拉萨市实验小学的学生背着书包开启北京研学之旅。行囊交错间,是知识的接力,是情谊的延续,更是京藏两地跨越千里的教育约定——走的人留下火种,来的人带着向往,教育的纽带在3472公里的时空里越牵越紧。
站在校门口的“援藏校长”
“晓不得勒(藏语“早上好”)!”每个上学日的清晨,刘全华都会站在校门口,用刚学会的藏语迎接学生。
这位有着援疆经历的北京校长,2022年7月从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来到拉萨后,很快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亟待改善:课间追逐打闹、随意踩踏草坪、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
“习惯的培养要重于知识的传授。”他定下规矩,自己每天站在校门口示范文明礼仪,还发起“少年先锋岗”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
在日复一日的引导中,孩子们的变化悄然发生,而三年级藏族女孩卓玛的故事,更让他看到了习惯培养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一次执勤时,他请卓玛教自己一句藏语,孩子脱口而出:“团结就是力量。”半年后,卓玛又教给他另一句:“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些话让他坚信,在纠正行为习惯的同时,民族团结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发芽。
援藏期间,刘全华总结出课堂教学的“11多11少”,引导教师从“填鸭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这样的改变,在学生们的话语里更鲜活。四年级学生丹增德吉提起北京来的陈老师,眼睛发亮:“她是最温柔的老师,同学上课走神,她从不批评,就轻轻拍着背说‘认真听呀’。”
同班的丹拉补充道,陈老师讲数学总用巧办法,讲面积时拿天安门广场举例,讲应用题时编小故事,“以前觉得数学枯燥,现在连下课都想追着她问问题。”
二年级数学老师李林玲说:“北京老师教我们用耐心循循善诱,现在课堂上孩子们敢说话了,眼睛里有光了。”
跨越千里的“教育桥梁”
“老师,北京的天安门真的有那么大吗?”这是拉萨实验小学学生最常问援藏教师的问题。如今,这个问题有了更生动的答案——每年20多名学生能坐着火车去北京游学,看故宫、爬长城、进课堂。
7月17日,21名学生再次踏上进京研学的旅程。这是刘全华推动的新项目,从他援藏开始,已有三批学生走进北京玉泉小学、中关村三小等学校。
孩子们回来后写的游记里,满是对北京的向往:丹增德吉在作文里记着环球影城的旋转木马,次仁画下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还有人把故宫的红墙写进了诗歌。
教师培训同样双向发力。每年寒假,20多名本地教师赴京参训,李林玲去年就参观了5所北京小学。“他们的AI教学、主题式教研让我大开眼界。”她说,回来后试着把“大单元教学”理念用到课堂,学生理解得更快了。
援藏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方法,“他们抛家舍业,还要克服高原缺氧、孤独、家庭困难,能踏上高原就是一种奉献。”安玉秀的话语里满是敬佩。
扎根高原的“教育种子”
在拉萨市实验小学,教学楼里的水磨石地面映着孩子们的笑脸。这是北京援藏资金带来的变化,更见证着教育理念的生根发芽。
“以前上课只顾着讲知识点,现在会想怎么让孩子喜欢学。”李林玲说,在援藏教师“师徒帮带”下,她带领学生做数学实验,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成了“师生共舞的舞台”。
最动人的变化藏在细节里。曾经课间追逐打闹的孩子,现在会主动扶起摔倒的同学;用藏语打招呼的学生,如今见到老师会响亮地用普通话说 “校长好”;从北京研学回来的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北京的大学,带着爸爸妈妈去看升旗仪式。”
7月16日,第十批援藏教师离开拉萨前,安玉秀在欢送会上几度哽咽:“你们走了,但留下的种子会在高原开花结果。”
北京自2014年起,率先以成建制的方式选派援藏教师,累计选派优秀教师300余人次赴拉萨支教,与当地青年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助力培养教师骨干300多名。近千名拉萨教师到北京教研学习,跨越式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
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接力前行,留下的不只是教案和方法,更是扎根高原的教育火种,在孩子们心中点亮对未来的希望。
就像丹拉说的:“陈老师让我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刷题,是为了丰富自己,看看世界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