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具撬动产业大升级 SHEIN式赋能激活“智造”基因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5 13:54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我跟SHEIN(希音)服装制造创新研究中心设备工具研究部门的结缘,始于生产中接到一批比较难处理的订单。当时,我们的跟单就给我们拉了一个群,说这个部门是做精益工具制造的,可以看看对这批货会不会有什么实际帮助。接触下来,我发现他们提供的很多工具都比较符合我们的需求。”近日,女装供应商李灵娜在SHEIN举办的匠心工具日活动上坦言。

这已是匠心工具日举办的第二年。今年,SHEIN通过“线下参展+线上直播”的方式,向供应商伙伴集中展示了覆盖8大工艺区的共60余项自主研发的工具设备应用方案,其中有7项新研发工具集中亮相。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至今年6月底,SHEIN共研发了170余项工具、设备,并向供应商完成交付近6000件。其中,工具使用后供应商提供的数据显示,其相关工艺的整体效率提升80%左右。

亮眼数据的背后,远非一日之功。从诞生伊始,SHEIN就将创新的基因深植于其柔性按需供应链模式之中。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匠心工具日”已经从最初的解决供应商生产痛点的“利器库”,升级为SHEIN全方位赋能供应商、推动传统制造向“精益化、数智化、绿色化”跃迁的“名片”。而SHEIN也正以“链主”之力破解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书写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答案。

以工具研发破壁行业生产痛点

第二届匠心工具日可以看作是SHEIN在服装生产制造环节以技术创新破解行业痛点成果的集中展示。事实上,长久以来,SHEIN采用的都是按需生产的柔性供应链模式。这种模式根据市场和消费者需要,实时分析跟踪时尚趋势,针对所有首单都采取小批量起订策略,如果销售趋势好则立刻返单,但若销售不达预期则中止生产。这种独特的生产模式从源头上减少了原材料和生产资源浪费,将未销售库存水平降低到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也对生产工具和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SHEIN的服装制造创新研究中心内,可以看到多项自主研发的技术工具,还有行业前沿的智能设备。

例如,针对曾经在礼服、婚纱以及其他一些定制服装中常见的珠片、珠绣、烫钻面料等工艺的生产难点,SHEIN研发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工具,并成为广受供应商好评的“明星”产品。

“不管是哪家工厂,我们在生产复杂款式时都会面对类似的情况,比如珠片断针、刺肤、拼缝和缩褶结合等棘手问题。”礼服供应商王峰坦言,复杂款式更有差异化竞争力,但在生产环节,除了工艺本身的难度外,工厂更长期面临相关技术工人“招工难”挑战。在王峰的工厂里,一个新招的工人通常需要至少半年时间进行培养,其中前两个月由于新手速度慢、效益低,工厂往往需要补贴差价进行培训。

“因此,我认为与SHEIN的合作尤为关键。SHEIN的优化工具能够直接简化工序,让部分工艺变得简单易学,帮助新手更快上手操作。最终,优化工具不但帮助我们提升了效率,还减少了招工难度。”王峰表示。

再如,2025年,SHEIN服装制造创新研究中心针对供应商反馈集中的痛点和需求进行了创新攻克。此次匠心工具日活动上,多款针对服装袖口、下摆、领口等装饰使用的织带、花边等辅料缝制痛点而研发的全新工具解决方案迎来集中亮相,如平车可调织带拉筒、四线打边车花边织带压脚、平车珍珠钻石织带拉筒、平车高温止口朴压脚等。

“SHEIN为我们带来了众多创新的生产思路和技术工具,不仅提升了工厂的整体生产效率,还教会了我们如何通过工序优化和效率提升来控制成本。与SHEIN的合作激励我们不断尝试新工艺,让我们的生产更加灵活多样,差异化竞争力显著增强。”李灵娜补充道。

SHEIN将工具研发深入到生产流程肌理的背后,是对供应商需求和痛点的深刻理解和持续性响应。

李灵娜坦言,在服装行业,大工厂或许有专门的工具设备的研发部门,但真正解决行业痛点的技术和工具有时秘而不宣、不外传;而中小工厂普遍很难专门投入资金配备人员去解决痛点问题。市面上能买到的工具很多是批量化制作,其通用性难以真正有效解决中小工厂实际生产中的个性化问题。

“SHEIN研发数字化技术工具并进行供应商赋能,通过收集和挖掘供应商在生产中的实际痛点和需求,将服装制造中复杂的工艺和流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拆解,并分别给出解决方案,持续推出旨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柔性创新工具。”SHEIN服装制造创新研究中心精益运营经理Simon表示,“通过这些创新工具的使用,在服装这样一个消费需求快速变化、制作工艺繁多、原材料层出不穷的非标行业里,SHEIN也成功让生产工艺复杂的产品交付品质得以更加标准化,进一步推进柔性按需供应链的精益化发展。”

构建产业跃迁的“深水区”创新生态

然而,工具研发只是SHEIN赋能供应商的冰山一角。自2023年上半年宣布5年内投入5亿元深化供应商赋能工作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SHEIN已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围绕技术创新、培训支持、工厂扩建、社区公益服务等方面持续赋能供应商。此外,SHEIN还投入资金,加大了包括屋顶光伏、能效提升等绿色减碳项目在供应商群体中的持续推进,以“4+1”赋能体系全面赋能供应商,从而助力产业的精益化、数智化、绿色化综合能力提升。

在清华大学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看来,这颇具开创性——很难想象一个做好流通环节就能盈利的电商品牌会亲自下场,深度参与上下游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工,努力推动服装全产业链的协同和升级。

SHEIN首先选择从技术创新入手。多年来,SHEIN持续深入赋能供应商进行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为了实现信息高效流转,SHEIN通过技术工具帮助工厂进行全流程信息化改造,从开发、生产、仓储、物流等各环节进行全链路信息化升级,让整体的信息流转、匹配和协同变得更高效、更精准,从而带来整体效率提升。

将技术创新推向纵深的“大脑”与“孵化器”,则是SHEIN在2023年建立的首个服装制造创新研究中心。这里不仅是持续输出柔性供应链标准并探索服装制造前沿技术的“智库”,也是供应链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SHEIN从经营管理、企划开发、生产排单、运营备货、质量管理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培训,为行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与此同时,SHEIN供应商赋能体系还注重构建稳固而协同的底座支撑。其中,工厂扩建改造是提升硬件基础与生产环境的关键投入。SHEIN投入亿元资金对供应商工厂的扩建改造。截至今年一季度,SHEIN已帮助210多家合作供应商工厂近52万平方米的厂房实现了升级改造,受益人数超3.3万人。

社区公益服务是增强生态黏性与人文关怀的体现。截至今年一季度,SHEIN出资帮助供应商工厂食堂、宿舍以及多功能室的升级改造已覆盖近1.4万平方米;已建设完成29个“儿童之家”,累计服务超6.3万人次。

绿色减碳是贯穿全链路的可持续发展基因。SHEIN从选用环保原材料和推动原材料再利用,再到研发、生产制造、包装、物流、产品再流通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流程,全方位推进可持续战略。

SHEIN的全方位赋能体系的实践价值,在于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从解决“点”状痛点着手,逐步深入到系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深水区”创新路径。这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链主”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整合资源,系统性提升上下游产业生态整体能力的过程。

在胡麒牧的视角中,SHEIN如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时尚品牌或跨境电商企业了。“它通过‘数字化+工具’的模式推动上下游全链路效率提升和协同,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服装产业链的赋能链主。”胡麒牧表示,“从赋能的方式来看,其提供的丰富的智慧仓储、技术软件、智能制造、产品检验工具,让原本不具备智能制造能力的单一企业加速数智化转型,让小单快反模式真正落地。从赋能范围来看,SHEIN的数智化能力尽可能贯穿全产业链,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合作伙伴、客户、客户的客户……由此推动更大范围的产业协同,最终形成更有韧性的产业生态。”

这也让数量庞大、但普遍面临数字化基础薄弱、创新能力有限、升级转型乏力的传统制造企业有了一个借助链主力量实现技术跃迁和产业升级的现实路径和可借鉴模式。

2025年6月,六部门印发《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推动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实现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到203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纺织工业数字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组织形式变革和创新,实现纺织工业全价值链跃升”。

在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纺织工业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宏观基调下,SHEIN的实践更显其“破圈”价值。SHEIN以一个个供应商的成功案例证明,头部企业通过深度的技术创新与开放赋能,能够有效串联起庞大而分散的产业生态,从而迈向全价值链跃迁。

值得一提的是,SHEIN不仅为纺织服装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协同提供了鲜活样本,其“平台引领、技术创新、系统赋能、生态共赢”的逻辑对于更广泛的中国传统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参考价值。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工业体系,这里面传统产业比重很大,是经济的基本盘。而且从数字经济的结构来看,其80%的增加值来自产业数字化,这意味着数字经济威力的发挥有赖于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要想实现高质量增长,将现有的巨大产业体系进行数智化改造升级,让产业进入新的生产函数和增长周期,是一种明智选择。”胡麒牧认为。

校检:陈沙 李晨


编辑:李濛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