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声|方寸间的时代回响:货布与悬针篆
2025-07-25 14:1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每一件旧物都是时光的密使,它们没有史书的工整笔墨,却用裂痕、锈迹与磨损,刻录下比文字更真实的呼吸——那是市井商贩的吆喝,是渔阳突骑的“心跳”。从路县故城的神秘陶罐到山云纹瓦当,从戳印“亭”字的陶罐到井边的喧嚣,我们于泥与火、铁与金的凝结处,探寻文明的密码。请随我们一同拂去千年尘埃,在岁月的凝结中,聆听文明的低语。

聆听旧物故事

见证文物新生

货布

新莽(公元9年—公元23年)

方正轮廓勾勒出时光的棱角

青铜肌理沉淀着岁月的朴拙

一枚青铜货布静静在展柜

像被时间压实的史书

不仅是交易凭证

更是时代更迭的亲历者

货布"生平简历"

文物名称:

货布

出土地点:

路县故城城内遗址区

展示点位:

陈列展厅

农镈化币​

布币诞生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因仿农具“镈(bó)”而得名。最早的空首布尚留铲形,首部中空可纳柄;至战国后期,头部渐平,演变为平首布。两千年前的农具,就这样在炉火与模具中完成了向货币的蜕变。

币制更迭

​秦并天下,刀币、布币皆废,独尊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行“五铢”钱,通行百年。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四次改币。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更铸“二十八品宝货”。即以金、银、铜、龟、贝为材质,称五物;造金、银、龟、贝、泉、布六货,共分二十八品。​

其中布货十品——小布、幺布、幼布、序布、差布、中布、壮布、第布、次布、大布——重量与面值依次递增。布货十品中“大布黄千”为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实施第三次货币改制时所铸十布之最大者。“黄”为“横”之省,“横”即“衡”,币面文字意为一枚“大布黄千”等于千枚“小泉直一”。一般长5.4厘米,重8~12克。

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第四次改革,罢大小钱,专行“货布”“货泉”两种。据《汉书・食货志》载:“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二十五铢约16.5克,西汉一铢≈0.67克)

货布为铜质铲形,造型古朴厚重,制作厚实工整,面背及穿孔有廓,中竖线止于穿下,通长5.6厘米左右,平均重约16.5克。钱文书法独特,被称为悬针体的篆书“货布”二字充满币面,是王莽钱币中制作精美的名誉品。

货布上的悬针篆

货布币面那两行挺拔如针的篆字,正是王莽“新朝”最具标志性的悬针篆。它专为钱币而生,几乎成了王莽全套币制的“官方签名”。

悬针篆,因竖笔末端尖若悬针而得名,属小篆之变体,却比一般小篆更瘦硬挺拔。其用笔要诀在“提锋直下,收笔轻顿”,笔锋离纸的一瞬仍留锋颖,故线条虽细,却内含筋骨,远看如铜丝悬空,近看可见锋芒。

传为东汉书法家曹喜所整理,南朝宋王愔《文字志》载:“喜工篆隶,尤善悬针,其势若针之悬缕,故名。”宋僧梦英《十八体书》更将其列为专体,自此悬针篆由钱文扩展至碑额、印章,成为官方与文人皆用的“标准美术字”。

悬针篆的审美核心在“险劲”与“平衡”。字形纵向拉长,重心上移,仿佛随时会倒,却通过横画的微微弧度与转折的含蓄回锋把力量收回,形成“危而不倒”的视觉效果。

从书法史角度看,悬针篆是隶变前夕的最后一抹“官篆余晖”。它既保留了秦篆的圆转,又加入了汉隶的方折与提按,成为连接篆、隶的“过渡标本”。后世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皆以悬针篆为跳板,再创新体。

货布以坚硬铜质封存时代褶皱

是经济变革的凭证

也是书法艺术的载体

让人们在两千年后

依旧能触摸到汉代市集的喧嚣

与制度更迭的深沉回响

参考文献:

1、《战国物质文化考》,后晓荣、高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

2、《中国货币通史》,姚朔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


作者: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