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照片拍自地铁14号线北工大西门站,是站内墙上的壁画局部。为什么要拍下这个局部照片?笔者要说的是:“鬥拱”的“鬥”错了,应该是“斗拱”。
斗,是名词,念dǒu,是古代的量器,通常用木制,用来较量谷物多少的。它口大底小,口和底都呈正方形,四面用四块倒梯形组成。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斗,即指此物。
此外,有些斗型的物体也被称作斗。“斗拱”就是一例。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联系横梁和立柱之间组合的木结构,由弓形的“拱”和斗形木块的“斗”组成。这个斗,是原字,不是简化字。
而鬥字,是个会意字,一左一右两个拳头相对,念dou四声,是个动词,鬥争、争鬥、打鬥、鬥殴、战鬥,都是这个鬥字。
在汉字简化时,把鬥简化为斗。所以,斗字有了两个读音、两个含义。若要把简化字还原为原来的繁体字,就必须把两个意思和两个用法区分开来。“斗拱”写成“鬥拱”,就犯了张冠李戴、混淆家门的错误了。
汉字的简化给人们学汉字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也带来了困惑。有些字的原意和原貌被人忘却了。就像改变了一个人的外貌,竟不知他原来长什么样,把他认成另一个人了。常有人“發”、“髪”不分,“云”、“雲”不分,“丑”“醜”不分。于是,报刊上出现了“子鼠醜牛”,书法作品上出现了“英姿勃髪”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發”。如今六十岁上下的人,都是学简化字的,很容易犯这类错误。
曾经有人主张“识繁写简”,如果不认识繁体汉字,会闹出很多笑话。不过我以为,今后有电脑代笔,写字不再困难:不如退回去,还用繁体字,或者恢复部分繁体字,就是那些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比如“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