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06:13
“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远远不够,太多的作品是在练功房里产生的,生活感悟和人生阅历不足则难以支撑创作。”近日,北京舞蹈大赛在京完成角逐,在“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艺术表达与舞台呈现”的专题研讨会上,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许锐的一番话,引发很多从业者的共鸣。
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是一个老生常谈又常谈常新的话题,今年的北京舞蹈大赛共收到报名参赛舞蹈作品817件,最终110件作品入围决赛,涌现出多件现实题材作品。舞蹈及相关行业的专家感到十分振奋,热火朝天地对现实题材作品展现出的艺术特色展开探讨。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书记胡淮北率先坦承,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有难点。“它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舞蹈艺术的写意性之间达到平衡,既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解码,也要符合舞蹈本身的身体逻辑。”尽管创作本身存在门槛,胡淮北还是在本届大赛中发现了很多优秀作品,群舞《希望的田野》放大了胶州秧歌的步伐,让观众看到了土地和劳作之间的共生关系;群舞《生生不息》融入了多种舞蹈元素,时代的色彩与传统风格相融合,产生奇特的审美效应;少年组的《任我行》以芭蕾为底色,融入多种语汇,形成了对人生态度的表达。
胡淮北说,当下个别创作者对现实题材的认识有误区,以为现实题材就要讲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抛弃了舞蹈的语言系统,过于生硬直白地描摹现实,把舞蹈变成了哑剧。“创作者要尝试把现实事件转化为舞蹈,从舞蹈本体审美出发,让观众在观看舞蹈时能联想到现实生活。”胡淮北说。
这番话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同。大家纷纷表示,现实题材创作不能固化为某种风格,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多样,“但背后一定要有深刻的内核作为支撑,体现创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许锐说,创作者不能本末倒置,一味描摹某种形式,而忘记了内核。他再一次重申采风的重要性,“很多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远远不够,一说采风就要跑去村里,那只是一方面。去中关村、亦庄、通州,就没有可采风的内容吗?只要深入进去打开视角,一定能找到合适的题材。”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张之薇也认为,优秀的现实题材舞蹈,创作者一定能与普通观众共情,“他们有开放的创作观念,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主题,打通了专业与大众、传统与现代的隔阂。”她也盛赞本届参赛作品《任我行》,“这个作品挣脱了程式化编舞套路,融合多个舞种,让不羁的少年心气喷薄而出,给观众陌生化的心灵冲击。”
北京舞蹈大赛自上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持续关注现实题材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作品也需要用新的形态回应人民群众需求。专家们寄语年轻从业者,要在创作实践中秉持突破性思维,开阔选题立意视角,打破传统语言限制,深入现实生活,在火热的实践中孕育出当代现实题材作品。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舞蹈家协会、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