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标“小电驴”盯上暑期来京游客,当心别掉“坑”里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陈圣禹 景一鸣

2025-07-28 08:51

北京民声
进入
民生调查
看更多
+ 订阅

市场监管部门正在对全市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开展专项检查,其中违规解限速是重点检查项目之一。7月23日,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了部分电动自行车违规解限速的问题。还有市民反映,除了生产销售行业,电动自行车租赁行业目前乱象重重,也应加强监管。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把目光瞄准暑期来京的游客,违规推出电动自行车租赁业务,租赁形式隐蔽且花样百出,车辆不仅解限速,还存在其他安全隐患。

调查

“小电驴”违规租赁瞄准旅游市场

“面向旅游、实习、出差、陪读……”浏览各大网络社交平台,针对北京地区的电动自行车租赁帖子不少,不仅广告词受众明确,更通过“可日租、可周租”的灵活性,吸引了不少暑期来京的游客。很多网友跟帖留言,表示近期计划来京旅游,并询问如何租赁、怎样收费,也有网友质疑车辆的安全性及合法性等问题。

记者注意到,发布帖子的人不少,背后对应着不同的电动自行车租赁平台。浏览发现,这些平台的运营单位大多不在北京,从平台制定的规则来看,用于租赁的电动自行车也不是平台自有的,平台更多充当着“中介”的角色。网友联系平台商家后,通过其指定的小程序操作,既能实现网上租车,也能把自己的电动自行车租出去。

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都能搜到有关电动自行车租赁的发帖。

记者联系到一家名为“出骑租车”的租车平台,该平台的运营方位于杭州。通过指引,记者找到对方提供的小程序。仔细浏览小程序的电子地图不难发现,这家平台所提供的电动自行车可谓“大隐于市”,这些车的投放位置大多位于火车站或旅游景点附近的非机动车停放区,方便游客就近取用。从外观上看,用于租赁的车辆与普通市民自用的电动自行车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车身上都找不到二维码等有明显商业用途的标识符号。从查询车辆位置、支付租金到车辆解锁,均通过小程序远程操作。

虽然各个租车平台都声明投放的车辆“便捷、安全、规范”,但记者体验发现,这些车辆大多解了限速,通过测速软件测试,时速最高接近50公里,同此前本报关于“假限速”的调查报道一样,租赁的电动自行车仪表盘上显示的时速最高只能到25公里,骑行者难以发现车已超速。

按照规定,电动自行车需上牌后才能上路行驶,不符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不在《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的车辆是不能办理上牌登记的。记者通过一个名为“一人出行”的小程序租了一辆电动自行车,骑车沿途还看到8辆同一公司投放在路边的电动自行车。加上记者骑行的车辆在内,这9辆电动自行车无一例外都没有登记上牌。这些车辆的车架、车链已锈迹斑斑,其中车况最差的一辆车,车身与后轮的所有连接处都裹满了铁锈。

违规投放的电动自行车未上号牌,整辆车锈迹斑斑。

除了这些隐蔽租赁的电动自行车,记者在城区不少地铁站周边也看到共享电单车。这些车辆的车身上都有二维码,扫码进入小程序即可操作用车。不过实际体验发现,这些车的最高时速同样不符合现行国标要求。

通过小程序可以看到,共享电动自行车在城区进行了违规投放。

网上租赁或是投放共享,这些租赁行为是否违规?记者咨询了北京市交通委。工作人员说,目前本市城六区范围内,都不支持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投放。截至目前,本市仅在通州区、昌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指定区域内,由指定企业进行共享电单车投放的试点。市民如果发现违规租赁电动自行车的问题,可以通过12328热线举报,执法人员将进行查处。

测试

违规租赁的电动自行车隐患多

违规租赁的电动自行车,不仅普遍存在解限速的问题,车况也良莠不齐,安全隐患不小。一些平台还设置了免责条款,把本应担负起的车辆安全责任推到了用户身上。

以网上租赁的电动自行车为例,记者在骑行测试过程中就多次遭遇到车辆突然失去动力的情况。由于该情况并非正常制动,而是突然断电导致的,所以即便失控后车速骤降,车尾部刹车灯也不会亮起。在车多路段、交通环境复杂的路口,出现这一问题时安全隐患不小,尤其容易被其他车辆追尾。

记者联系平台客服人员得知,这一问题可能是电池接口接触不良导致。根据客服人员的排障指导,记者掀开了车座,才看清电池仓的内部构造。电池仓有明显的改装痕迹,且改装手法比较粗糙。内部一些线缆明显不是原厂线,且经过长时间使用,线缆老化破损痕迹明显。

电池仓经过改装,插头用胶条包裹,线头裸露在外。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部分在京投放租赁电动自行车的平台,其原本的经营项目是换电柜,租赁电动自行车其实是其“副业”。为了能让租赁电动自行车匹配换电柜,车辆进行了改造。原厂的标准电池被替换成了换电电池,相关的线缆也替换成了转换线。在客服人员引导下,记者来到该平台指定的一处换电柜,从换电柜拿到了一根新的转换线。重新换线后,车辆因突然断电而失去动力的问题才得到解决。

记者获取平台方提供的配件后,车辆故障才得以排除。

此外,多辆租赁电动自行车还存在车辆电路故障、零部件生锈、螺丝松动、号牌缺失等各类问题。

这些电动自行车在骑行或停放期间,如果因车辆故障发生交通事故、电池起火等意外情况,该由谁来负责?记者注意到,部分平台的App上设置了多项免责声明,其中特意写着“若用户开锁提车,即表明已认同所订车辆本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服务过程中发生任何意外或伤害事故,用户须自行承担”。

追问1

骑行者的权益该如何保障

电动自行车网上租赁平台设置的免责声明是否有效?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律师司鹏飞告诉记者,根据我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则该格式条款无效。部分车辆存在的故障或隐患在开锁提车前很难被用户发现,更何况用户不是专业的车辆检修人员,因此不能要求用户提前掌握车辆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车辆的安全保障应由平台负责,不能把责任抛给用户。

记者注意到,在租赁这些电动自行车时,一些平台还提供了意外保险。司鹏飞认为,即便可以“推翻”平台的免责声明,也不代表用户在骑行过程中,因意外出现损失就可以通过保险顺利获得理赔。如果租赁的电动自行车不符合国标,或者租赁投放行为被有关部门认定为违规,保险公司则可能以超标、违规为理由拒绝理赔。

追问2

违规租赁监管难题怎么破

记者咨询相关部门得知,投放方式隐蔽,投放位置分散,是电动自行车违规租赁问题的监管难点。此外,记者梳理12345市民热线相关问题的投诉发现,只有在用户租赁这些电动自行车过程中与平台发生了纠纷,才会举报违规租赁、车辆超标等问题。由此可见,仅靠日常监管和市民举报,很难及时查处。

业内人士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可通过顺藤摸瓜的办法对违规租赁电动自行车采取执法措施。比如,虽然在北京街头违规租赁电动自行车“藏”得很深,但通过运营平台的小程序查询,车辆的数量与具体位置一目了然。

北京民声帮您办

编辑:陈圣禹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