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遍地“主理人”,万人迷还是万人嫌?
人民日报评论

2025-07-28 23:16 语音播报

时事

要问近期互联网上什么身份口碑反转最大,恐怕要数“主理人”。位列“2024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被不少地方视作非标商业的亮点,被媒体称为“城市调性塑造者”——“主理人”一词,一度实打实的光鲜过。

然而,这一名号的“风评”最近却急转直下。“主理人主打不理人”“叫声服务员,能气疯一群主理人”……社交媒体上,只要自称主理人,就可能遭到一番调侃揶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不同于一般的“老板”“店主”,主理人集创意、决策、运营乃至“精神图腾”于一身,是潮流品牌的人格化,也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部分。不少人的消费粘性,很大程度上就系于对主理人的认可。

换句话说,主理人和消费者之间,不只是单纯的消费关系,也共享着一套关于文化品位的叙事。也正因如此,从时尚潮流,到文创餐饮,许多强调审美格调与文化属性的创业者,开始广泛使用这一称呼,借此表明自己并非流水线标准化的“腔调”。

符号化消费时代,人们不再单单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无论是寻觅情绪价值,还是追求生活的仪式感,又或是塑造某种身份认同,消费者愿意为附着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意义而付费。由此而言,“主理人”一词背后所蕴含的商业逻辑,与当下的消费趋势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口碑的反噬,问题不在称呼本身,而在于消费体验的崩塌。从小众到大众,主理人不仅有量的激增,也伴随着质的参差,噱头响亮但名不副实者不在少数。比如,有的过于拿腔作调,居高临下试图“教育”消费者,有的设置种种隐性消费门槛。更何况,要享受主理人们编织的意义世界,钱包还得承担不菲的溢价。审美疲劳叠加被“割韭菜”的不快,结果无疑是“双输”:消费者难言舒心,主理人也被贴上了做作浮夸的标签。

文学创作中有一种“语言陌生化”的技巧,说的是通过改变常规表达方式,制造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从而吸引读者、建构审美。说到底,“主理人”一词的流行,本质上也是一场语言的陌生化。只不过,正所谓“文胜质则史”,形式终究要服务于内容。倘若空有语词概念的花架子,而没有支撑起消费者预期的内核,人们的心理落差,就足以让语言策略的“小心思”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河南卫辉姑娘李福贵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她的视频作品,只是记录自己走村串巷叫卖豆腐、烧饼及各类杂货的日常,没有精致的脚本、炫酷的转场,却凭借买卖间的真挚互动感动许多网友。农村商贩与“主理人经济”,目标客户似乎天差地别,但不论商业定位如何,打动消费者的特质是一以贯之的。一门成功的生意,以真诚、平等的姿态实现与消费者的商业和情感连接,才是关键所在。

不过,玩梗归玩梗,生活归生活。就像“去主理人店里叫他服务员”的段子火了之后,有人真去一家咖啡店实践了一把,结果店长不仅没“破防”,反而贴心推荐他喝冰的,“因为现在天气热,喝冰的体感会舒服一点”。作为手握选择权的消费者,不妨保持几分客观与冷静,增添几分包容与耐心。毕竟,吹捧也好贬低也罢,一个称呼不足以概括买卖怎样,也不能精准描摹那些经营一方天地的人如何。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