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仰望,初心如磐
山就在那里。
当我仰望神仙居的那一刻,对这句朴素的话语有了全新的理解。
黄昏时分,我们抵达这片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诏改今名的神奇土地,暮色正好,山岚如纱。
这是我们行程的第四站。
神仙居,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古人对理想生活的终极向往——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攀登中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车窗外,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散落在碧绿的田野间,层层叠叠的山脊线在夕阳下金光闪烁。
但我的目光被那些陡峭的石柱峰深深吸引——它们垂直挺立,如利剑刺天,这是典型的火山流纹岩地貌,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集群就在这里。
“明天要爬这么高?”老王看着远山,有些忐忑。
神仙居,可能会颠覆我们对“山”的所有认知。
徒步起始,汗水为证
次日清晨六点,我们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路线——从南门徒步上山,不乘索道。天气格外晴朗,万里无云,仿佛专为我们的攀登而备。
山路一开始还算平缓,但很快就变得陡峭起来。脚下是用条石铺就的古道,这些石阶经过千百年游人的踩踏,已经变得光滑如镜。每向上攀登一步,都需要更多的体力和意志力。
半小时后,我们已经气喘吁吁。大家停下来喘息:“这比想象中难多了。”
登山如人生。
古人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我们攀登,不是为了征服山峰,而是为了征服自己内心的那座更高的山。
继续向上,山路变得更加险峻。
有些地方坡度几乎达到70度,我们必须手脚并用,抓住岩石间的缝隙才能前进。一点儿也不敢分心。
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背,双腿开始发酸,但内心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中途小憩,古今对话
爬到半山腰时,我们在一处观景台歇脚。
回望来路,蜿蜒的山径如一条白色丝带,见证着我们一步步的攀登足迹。
南宋时期,这里就已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千年之前,那些诗人也是这样一步步攀登着,也是这样在山腰间小憩,也是这样感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确实,平时在城市里,总觉得生活被什么东西推着走,根本停不下来。”小李抹了把汗,若有所思,“但在这里爬山,虽然累,心却很专注,必须专心看路。”
这或许是神仙居给现代人的第一份礼物——让我们重新体验身体的真实感受,重新连接内心与自然的纽带,回归到最原始、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险峻栈道,意志考验
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攀登,我们到达了悬空栈道的起点。
这里的考验不再只是体力,更是对恐高症和心理极限的挑战。
栈道贴着悬崖峭壁修建,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是陡峭的岩壁。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栈道的轻微晃动,仿佛在提醒我们此刻的处境。
“我有点腿软。”老王扶着栏杆,故意笑着说,不敢往下看。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我鼓励他,“恐惧来自对未知的想象,但真正的勇气来自对当下的专注。”
我也是哆哆嗦嗦走了上去,视野极其开阔,没有任何遮挡,一览无余。
在栈道上,我们遇到了一位穿灰色工装的环卫师傅,他正用长杆仔细清理树丛中的垃圾。
“师傅,您每天都要走这么危险的路?”我好奇地问。
“十多年了,习惯了。”师傅憨厚地笑笑,“这山美,就得有人守护。你们城里人周末来爬爬山,放松放松,我们天天在这里,保证你们看到的都是最美的。”
那双平静的眼睛里,无欲无求,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智慧。活在当下,这位师傅,他每天都在有意识地生活,用自己的劳动守护着这片净土。
观音峰,天人合一
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登,我们终于到达了观音峰的最佳观赏点。
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震撼了——一座高约200米的石柱峰拔地而起,形状酷似一尊观世音菩萨双手合十的造型。
我们都被震撼了。
“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老王虽然疲惫,但眼中满含激动。
古人讲究“造化钟神秀”。
这座天然的观音菩萨像,是经过千万年风化作用自然形成的。从不同角度观看,观音菩萨的神态也会有所变化,有时慈眉善目,有时庄严肃穆。这种变化,正如我们在人生不同阶段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围绕着观音峰,聚集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大家争相拍照。
大多数人在拍照的同时,都会下意识地安静下来,仿佛被这种神圣的氛围所感染。
面对这尊天工造就的观音菩萨像,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感应不在香火缭绕,而在于内心那份纯净的敬畏——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诚则灵"吧。
南天飞渡,生命之桥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神仙居最惊险的景点——南天桥。这座悬空天桥长达120米,高悬在100多米的深渊之上。
走上这座桥,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生命的重新审视。虽然脚下是万丈深渊,但这种"高处不胜寒"的体验,反而让人更加珍视平凡生活的美好。
人生就像这座桥,看起来有风险,但只要你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就能安全到达彼岸。
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但有时候,我们必须临渊而立,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珍贵。
站在桥的中央,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峰层层叠叠,近处的崖壁纹理清晰。这种360度的立体观景体验,让人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一桥飞渡,横跨南北”,这就是“站得高,看得远”。
全貌在望,豁然开朗
到达最高的观景台时,已是下午两点。我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浸透,双腿酸软得几乎站不稳,但内心却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满足。
神仙居的全景一览无余。
这是一片真正的地质奇观——数百座火山流纹岩石柱峰密集分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集群。远望去,这些奇峰如笋如柱,有的孤峰独立,有的群峰簇拥,在晴朗的阳光下,每座山峰的轮廓都清晰可见。
“现在我明白为什么要说'山在那里'了。”小李兴奋地说,“不是山在呼唤我们,而是我们在呼唤山。”
这或许是神仙居给现代人的第二份礼物——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匆忙的生活节奏中,我们被太多外在的声音淹没,很少有机会聆听内心的声音。而登山,正是一种回归内心的修行。
古人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我们登上这座山峰,看到的不仅是远山近水,更是内心那片久违的宁静天地。
现代启示,精神归宿
下山的路同样艰辛,但心情却格外轻松。我们征服了海拔1271米的大青岗主峰,还征服了内心的恐惧和惰性。
回到山脚下的酒店,夜晚的山风从峡谷中徐徐吹来,带着山林的清香。坐在酒店的露台上,仰望着刚刚征服的群峰,我们都在回味着这次攀登。
老王说:“我觉得身体醒了。”
是啊,在这个虚拟化严重的时代,我们的身体正在被遗忘。每天坐在电脑前,刷手机到深夜,我们与自己的身体越来越疏离。但登山让我们重新体验身体的力量和极限,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连接。
我说:“我觉得脑子很纯净,放空了。”
现代社会的焦虑、内卷、精神内耗,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远离了自然。神仙居就是给心灵充电的地方,重新找到内心的宁静。
小李笑起来:“我只顾着喘气了。”
在攀登过程中,我们想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不是朋友圈的点赞数,而是此刻的呼吸、脚下的每一步、同伴间的相互扶持。这种价值观,正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容易疏忽的。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是啊,这么一说,我觉得神仙居更像是现代人的精神疗养院。”
时代意义,文化传承
是的,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神仙居让我们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一口清甜的山泉水、一次成功的攀登、一个美丽的黄昏,这些都比名牌包包、高档餐厅来得更加真实和持久。
它还是环保意识的启蒙地。只有真正体验过自然的美好,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保护它。神仙居让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精神原乡,永恒追寻
神仙居更像是一个精神原乡。
一个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地方,回到了人类最初的状态:与自然对话,与内心对话,与同伴对话。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神仙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在攀登中找到内心的定力,在静谧中获得精神的安宁。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神仙居不在山上,而在我们内心深处那个永远向往美好、追求真理、渴望自由的地方。
那座山,我们能够征服;那颗心,我们能够安放。
(作者旅居杭州,喜欢在行走中发现故事,在故事中感悟人生,本文记录了2025年5-6月间在杭州,建德,台州等地的有力见闻。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文中所有照片均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