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北京抗战 | 深山里骑出的“驼峰航线”
北京晚报

2025-07-29 14:58 语音播报


京郊西北六环外有一条“贝家花园路”,沿此一路西行,市区喧嚣被置于身后。待行至尽头,“贝家花园”便出现在视野当中。百余年前,法国医生贝熙叶(业)成为这里的主人,他以无私的精神,免费为中国百姓治病,推动中国青年赴法留学,冒着生命危险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将宝贵药品运往抗日根据地,生动诠释了不分国界的医者仁心,与同情支援正义之战的风骨气节。

1937年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关于应复函表示欢迎贝熙叶等使团医官主动要求为红十字会服务的工作便签

使团全体医官由贝熙叶大夫代表来函,愿为红十字会服务,业经复函,表示欢迎。

十里八村 都念“贝大夫”的好

贝熙叶与贝大夫桥

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贝家花园”,掩映在峰峦叠嶂的西山之间。记者探访时,这里正进行装修改造,在讲解员于娜的引领下,得以一窥“贝家花园”的样貌。

沿木质栈道一路向上,贝家花园的三组主建筑,碉楼、北大房、南大房次第呈现在眼前。于娜告诉记者,碉楼其实是原本贝家花园的入口,为防盗而建,后改为诊所。再往上的南北大房,则是贝熙叶与家人的住所。三组建筑因地制宜,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色。

贝熙叶,1913年踏足中国,身兼多重职务,为中华民国总统府和法国驻华公使馆提供医疗服务。1917年,也是他第一个将防疫疫苗引进到中国,挽救了无数国人的生命。

高超的医术让贝熙叶名声大噪,原本他在北京城内的大甜水井胡同有一处方便宜居的住所。不过为了给患有肺病的女儿疗养,他来到城外多方寻觅,相中了林木环绕的西山牛涧沟村,于此修建山间别院。

“贝大夫”建宅子,当地村民纷纷帮忙,建成时,大伙儿敲锣打鼓前来庆贺。贝熙叶也以精湛的医术,回报给淳朴百姓。“他内科、外科均能诊治,对中国百姓又十分同情爱护。有生病村民找来,他不仅热心予以治疗,还常常免收诊费药费,附近十里八村的百姓都念他的好。”于娜讲起一个小故事:“夏天西山雨多,经常冲坏某处山路,贝熙叶的车常会被阻于贝家花园山脚下。附近温泉中学的师生得知此事,便集资建起一座小石桥,并在桥栏处刻上‘贝大夫桥’。贝熙叶十分感动,特意与小桥合影留念,足可见村民与他之间的深厚情谊。”

主动请缨 支援中国人民抗战

作为诊所使用的碉楼

原本为女儿养病修建的“贝家花园”,就这样渐渐成为声名远扬的“贝家诊所”。贝熙叶还常于宅邸举办文化沙龙,无形间推动了中法文明深入交融。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北平。时任法国驻北平领事机构医官的贝熙叶,以极强的正义感挺身而出,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他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主动请缨为红十字会服务,救治中国难民。

北京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张来自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的工作便条,记载了他的义举:“使团全体医官由贝熙叶大夫代表来函,愿为红十字会服务,业经复函,表示欢迎。”

得到这份中国红十字会的回复后,贝熙叶便忙于联络各使馆医官和外国医院,救治伤病员。考虑到自己在西山的家——贝家花园离南口战场非常近,贝熙叶将其作为红十字救治站,于碉楼内治疗负伤的八路军战士。如今,这座三层高的碉楼仍难掩风采,屋内还保留着当年给八路军做手术的铁床。

救治伤员以外,贝家花园更屡屡成为掩护转移抗战人士、国际友人的秘密通道。由于日军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物资匮乏,尤其是药品奇缺。共产党北平地下交通员黄浩受党组织委派,与贝熙叶密谈,希望他能利用法国医生身份掩护,借助贝家花园,承担起向平西根据地运送药品的任务。已年近七旬的贝熙叶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请放心,八路军把我当朋友,我就是八路军的‘铁杆朋友’!”

古稀之年 骑行力保“生命线”

就这样,贝熙叶为抗日根据地架起极为宝贵的药品物资“生命线”。于娜介绍,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边区战地医院巡诊期间,曾开列一份药品和器械清单。经贝熙叶秘密采购运输,仅仅几天辗转,这些物资就出现在战地医院中。“白求恩大夫惊讶不已,连连称赞‘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了对华北物资的掠夺。一时间汽油短缺,贝熙叶的汽车没法开了。为保住通往抗日根据地的生命线,他干脆改为骑车运输药品。

从城内大甜水井胡同,到西山贝家花园,七八十里的路程,一趟就得大半天时间。这位古稀老者不惧日军重重关卡,载着几十斤的药品,迎着夜色星光,踏着泥泞雨雪,一次又一次风尘仆仆,骑行在蜿蜒的山路上。这条冒着生命危险开辟的道路,被称作自行车的“驼峰航线”。

微风轻拂,苍山树影,凝望碉楼汉白玉石匾上的“济世之医”四字,眼前似又浮现这位留着八字胡的外国老者,与中国朋友围坐一堂把酒言欢的场景。

十四年抗战,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凝聚起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这份信念也感召了诸多来自世界各国“贝熙叶”式的反法西斯战士。“高尚而纯粹”的白求恩、首位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为抗日根据地组装收发报机的林迈可……这些国际友人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结下深厚友谊。他们的正义、勇敢,以及身上所闪耀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铭记。

补白

贝大夫与延安电台

在贝家花园的纪念图册中,记载了延安对外英语广播电台与贝家花园之间的故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序幕拉开。次日午后,贝家花园来了四个人,他们是燕京大学英籍经济学导师林迈可和他的夫人李效黎,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英籍教授班威廉和夫人克莱尔。

林迈可知道,贝大夫曾为中国抗日游击队的士兵治过伤,找到贝大夫就能找到抗日游击队。不巧,贝大夫没在,他们得到管家王月川的帮助,成功去往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而到达晋察冀、延安抗日根据地。林迈可夫妇、班威廉夫妇在革命根据地为八路军培养了一批无线电技术员,建立了延安对外英语广播电台。本报记者 魏婧 文 受访者 供图

北京晚报 北京市档案馆 联合出品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档案里的北京抗战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