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北京的故事:一条城市轴线带动的老城可持续发展
2025-07-29 15: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我们的城市

《我们的城市·北京的故事》是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成果开展的系列宣传。聚焦首都功能、减量提质、生态低碳、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等总体规划实施的重点工作。通过描述市民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感知北京城正在经历哪些改变与发展,而这些又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北京的传统中轴线是元明清三朝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核心。自始建至今的750余年来,一直是北京老城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的统领,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启了中轴线保护传承的新起点。北京老城也在大事件引领下进入保护更新的新时代。

保护老城整体空间格局

历史格局的保护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关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核心区控规》)提出,依托城址遗存、棋盘路网、历史水系、九坛八庙保护,让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勾勒清晰可辨的四重城廓,实施“四横两纵”城市干道的林荫化改造,推动历史水系恢复,营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从而全面强化北京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九坛八庙

九坛包括天坛(内含祈谷坛)、地坛、日坛(又称朝日坛)、月坛(又称夕月坛)、先农坛(内含太岁坛)、社稷坛、先蚕坛(位于北海内)。八庙包括太庙、奉先殿(位于故宫内)、传心殿(位于故宫内)、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已无存)、历代帝王庙、孔庙(又称文庙)。

四重城廓

明清形成的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城廓。内城与外城城廊所形成的凸字形是北京老城传统空间格局的重要形态特征。

四横两纵

四横:朝阜路、平安大街、前三门大街、两广路。

两纵:东单大街·崇文门大街、西单大街·菜市口大街。

六海八水

六海包括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八水包括通惠河(含玉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门护城河、长河、莲花河。

中轴线与长安街是统领北京老城乃至北京市域整体空间秩序的核心,也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

借助北京中轴线申遗契机,系统搭建了包括保护管理规划、综合实施计划、三年行动计划、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等在内的完整规划体系,并出台北京首部为保护特定文化遗产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形成从法律保障到技术引导的、从战略到战术的全链条技术文件,确保遗产保护要求逐层传导至每一个保护整治实施项目,有力支撑申遗工作取得成功。

加强城市风貌管控

1.营造特色景观视廊

景观视廊是北京老城整体规划设计中最为精妙的部分,是老城中特定观测点与标志性建筑或者标志性山林景观之间形成的视线廊道。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城市景观眺望系统”。为此,在《核心区控规》中进一步确定了36条战略级景观视廊,要求通过加强建筑高度、建筑色彩、建筑体量和屋顶形式的综合管控,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城市景观形态。

2.划定三类特色风貌分区

核心区控规提出,划定以下三类风貌区:

古都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与其他成片平房区,也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名园、历史水系等历史文化资源所在的区域;

● 古都风貌协调区:老城内除古都风貌保护区以外的其余区域;

● 现代风貌控制区:老城外除古都风貌保护区以外的其余区域。

各分区内通过对建筑风貌与公共空间的差异化管控与引导,明确各自风貌定位,最终在整个核心区形成彰显首都风范、尽展古都风韵、古今包容共生的特色风貌。

● 特色鲜明、清晰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区;

● 古今交融、和谐过渡的古都风貌协调区;

● 呼应传统、简约得体的现代风貌控制区。

城市风貌分区及景观视廊保护控制规划图

3.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

核心区控规提出,依据特色风貌分区,划定以下三类建筑高度管控分区,实施最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凸显老城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展现舒朗壮美的空间秩序:

● 原貌

● 多层

● 中高层

为落实核心区控规相关要求,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开展了钟鼓楼至景山的景观视廊整治、崇雍大街街区更新与综合整治提升以及西单一积水潭桥街区环境整治提升(灵境胡同-平安大街段)等相关工作。

钟鼓楼至景山的景观视廊整治

钟鼓楼景山景观视廊整治前

钟鼓楼景山景观视廊整治后

图片来源:核心区控规实施成果展

鼓楼与景山间的互相眺望是传统中轴线最重要的景观视廊之一。但一直以来,因受到周边建筑的影响,不仅该视廊眺望效果不佳,地安门外大街风貌的整体性也被破坏。

为恢复传统中轴线景观视廊、强化地安门外大街沿线传统风貌,2015年,西城区政府清退了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市场,并于2020年实施整体建筑拆除;2022年,东城区政府启动国家话剧院高层住宅楼征收,并于2023年完成居民腾退及建筑拆除。两栋建筑的拆除使得历史经典景观视廊得以再现,改善了传统中轴线及老城整体空间形态。

崇雍大街街区更新与综合整治提升

“雍和八景”之“宝泉匠心”

整治后的雍和宫大街

图片来源:核心区控规实施成果展

崇雍大街是北京老城空间格局“四横两纵”中重要的东纵线。2018-2022年,东城区通过整体谋划、分步实施,实现崇雍大街街区更新与综合整治提升。

深入挖掘崇雍大街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布局“雍和八景”“东四八景”文化展示节点,修缮和恢复56处老建筑。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街区环境温度。实施多杆合一,杆件由893根减少为345根,最大限度地提升步行体验。实施危房大修,试点改造传统院落推动永安堂、同日升粮行等老字号实现“老店新生”。增设“崇雍客厅”等便民文化服务设施,着力完善街道功能、增强百姓获得感,营造“老街巷新生活”。

西单一积水潭桥街区环境整治提升

(灵境胡同-平安大街段)

新添“灵境翠园”

新添“灵境翠园”

提质“西四地质科普公园”

图片来源:核心区控规实施成果展

该沿线是北京老城空间格局“四横两纵”中重要的西纵线。2023年,西城区启动灵境胡同一平安大街段环境整治提升。

对万松老人塔、西四街楼、缸瓦市教堂等重要历史景观节点周边进行精细设计,强化街区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吸引行人驻足探寻。

坚持环境整治与民生改善、活力复兴相结合。通过优化道路横断面增设岛式公交站台等方式,提升公众健步悦骑的出行体验。利用街边现状停车场,改造为全龄友好的开放型城市公园。制定“提升、限制、引入业态标准,引入彰显地域文化、提升消费品质的文化及时尚业态。推动形成与街区风貌相协调,与公众需求相适应的高质量城市公共生活场所。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1.持续丰富和拓展保护对象

核心区控规提出,加大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健全遗产登录的常态化机制。分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最大限度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成片区域,持续扩大老城内整体保护区域占比。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

十一类保护对象

● 世界遗产

● 文物

● 历史建筑和革命史迹

● 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和地下文物埋藏区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

● 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

● 山水格局和城址遗存

● 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和传统地名

● 风景名胜、历史名园和古树名木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保护对象

2.鼓励历史文化遗产开放与合理适度利用

核心区控规提出,积极推动不合理使用文物、历史建筑的腾退,鼓励文物、历史建筑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及合理利用。加强文物、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整体提升,最大限度带动区域文化与活力复兴。

近年来,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带动下,央地协同有序开展核心区文物腾退、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有力推动了老城保护与复兴。腾退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等一批重点文物,修缮景山万春亭和绮望楼、天坛祈年殿和神乐署、先农坛庆成宫和神仓、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等,皇史宬、清陆军海军部旧址、宏恩观等越来越多的文物向公众开放。

宏恩观帝君殿修缮前

宏恩观帝君殿修缮后

宏恩观

图片来源:

核心区控规实施成果展

皇史宬

图片来源:

核心区控规实施成果展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提升

此外,在申遗保护期间,也同期开展了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城市风貌提升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综合提升类工作。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烂缦胡同街景

电力变压器消隐

智慧停车设施

图片来源:核心区控规实施成果展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以实现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复兴为目标,注重会馆活化利用;科技助力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创新使用先进技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聚焦“七有”“五性”,补足街区功能短板,引导业态升级;社区营造长效化,成立“民意会客厅”,借脑借智为街区更新凝聚社会力量;探索街区智慧化管理运维模式,促进建管结合,积极打造文化彰显、百姓宜居、生态绿色、智慧高效、代际传承的历史文化精华区。

老城新面貌——

一座传统都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轴线申遗成功以来,中轴线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抓手作用,持续推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工作。在申遗成功后至今的一年里,正阳门箭楼、庆成宫、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陆续开放,进一步完善北京老城空间格局,持续展现北京老城的底蕴与魅力。

正阳门箭楼重新开放

图片来源:今日中国

先农坛庆成宫首次向公众开放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正式对外开放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七百余年历史的中轴线,宛如老城遒劲的脊梁,庄重而沉稳,不仅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更在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下继续托举着城市的格局与方向,焕发出新的光彩。这里从不是被时光封存的标本,而是鲜活的当代老城生活样本:胡同里的京韵唱腔与斜街上的创意市集和谐共鸣,雕梁画柱的四合院里植入了前沿的智能科技,护城河的碧波映照着角楼飞檐的千年风姿,大街转角处口袋花园悄然绽放。

为了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反映老城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中的文化传承及时代风尚,加强大众对中轴线和北京老城的地域及文化认同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看中轴的窗口,“影见中轴——中轴线主题影像展”将在近期于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开展。展览聚焦以中轴线为主线的北京老城人文环境与历史印记,通过多元影像的方式展现北京老城的历史与现实场景,呈现北京中轴线及北京老城所体现的:

纲维有序的格局、极具层次韵律的建筑美学

王引摄

张昊摄

常雨时摄

吴鲁萍摄

图片来源:影见中轴

——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近期开幕)

首都功能与市井生活,城市环境与生态自然协调发展

杨国东摄

马玉明摄

孙祺摄

图片来源:影见中轴

——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近期开幕)

北京老城欣欣向荣,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右图:王伟强摄

右图:马迪摄

武辉摄

图片来源:影见中轴

——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近期开幕)

砖瓦留存着岁月的低语,街道回响着时代的足音。精心守护的老城空间格局,让蜿蜒的胡同肌理与现代脉络彼此交融,古朴韵味与现代生活的脉动共生,书写着传统与当下对话的时代篇章。

北京老城是时光淬炼的璀璨明珠,亦是中华文明的瑰丽诗篇,让世界看见东方古都在岁月中永葆文化的鲜活与从容。这座城,让历史在当下呼吸,让生活浸润古韵蓬勃生长,每一片砖瓦都诉说着:往昔与今朝从未割裂,未来正踏着历史的阶梯,款款而来。

如欲了解更多关于北京中轴线及北京老城保护的信息,欢迎莅临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核心区控规实施成果展”与近期即将开幕的“影见中轴——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

关于“我们的城市”?

“我们的城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成果专项宣传,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宣传中心、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及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旨在面向公众搭建城市规划社会宣传平台,为人人参与城市规划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打下长远基础。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