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二百多年的窑台茶馆,始为火工道人所创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董梦知

2025-07-29 19:27 语音播报

深读

最近有朋友问我,你写了那么多的老北京茶馆,现在还有没有古代延续下来的茶馆?我说还真有,那就是从乾隆年间开业,如今还在营业的窑台茶馆。它经历了260年的岁月沧桑,几度兴衰,至今还在开门迎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旧时的窑台茶馆

梨园子弟常在此练功

走进陶然亭公园北门约50米,拾级而上,有一座木质牌楼。匾额上书有“窑台” 两个篆字。牌楼背面是高大灰墙围起的古代建筑,顺着围墙绕到前面是一排走廊,走廊正中是两扇大门,门框上面是“窑台茶馆”的牌匾。

现今窑台茶馆的大门及前廊

窑台是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古迹,它是一座天然土岗。高约三丈,由东向西延绵百余米。在清代,登上此土岗可一览城南郊野景色。陂陇高下,蒲渚参差,湖水碧波,芦苇青葱,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不过,窑台之名与窑厂有关。此处烧窑的历史悠久,古代这里土山绵延,是天然黏土采集地,工匠们在此取土烧砖,逐渐形成窑业传统。明永乐年间,为修建宫殿和北京城,在此设黑窑厂,制造砖瓦,为工部五大厂之一。该厂方圆数里,中心最高处就是土岗,所以人们称它为黑窑厂或窑台。明代晚期,窑台上建起了窑神庙,祀奉窑神。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窑神庙坍塌,但窑台景色仍在。那时外地进京赶考的学子多住在宣南一带的会馆,常来此登高赏景。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也爱来此雅集,吟风咏月,写诗填词。

乾隆中期,黑窑厂的官员为烧窑而敬火神,特地在窑台北面坡上建了一座火神庙。此庙与南面慈悲庵的大殿形成了一条南北轴线,寺僧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日后慈悲庵必遭火灾。欲破此灾,须请水神驱火。于是在窑台上建造真武殿,供奉水神。没承想还催生了一个副产品——窑台茶馆。

窑台本就游人众多,又增添了火神庙、水神庙,人流量更大。真武殿的“火工道人”(即庙内干杂活的工匠)见游人众多,没有歇脚和饮水之处,遂在配殿开设了茶馆,窑台茶馆自此诞生了。

昔日的窑台茶馆

窑台茶馆开张后,生意立即红火起来。究其原因,一是游客众多,再是茶馆开张后多了一批常客,那就是梨园子弟。因为城南的八大胡同是京剧发源地,“四大徽班”进京后全落脚在这里。此处离窑台很近,所以梨园弟子们,还有一些票友,每天一大早就来这里喊嗓子练声。待功课完了就在此饮茶休息,许多京剧大师都有在此练功的经历。如张君秋先生当年家住虎坊桥,他就经常来此练功。

梨园子弟无论是数九严寒,还是酷暑炎夏,天天练功,于是成了茶馆的常客。这些常客和散客带火了茶馆的生意,特别是暑期,店外需搭设凉棚来接待游人。

清末怪事留痕迹

随着岁月流逝,到了清朝晚期,朝廷已风雨飘摇,窑台茶馆出现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

那时有一些前来饮茶的怪客,来时三五成群,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就如叫花子一般。而回去时却梳洗打扮一新,辫子乌黑油亮,服装光鲜整洁,还原成一群王公贵族的样子。时人均很惊讶,认为这是行将亡国的不祥之兆。

此事流传甚广,并被文人记载。1925年3月3日,樊樊山、王书衡、赵剑秋等76人聚集在陶然亭水边行禊日之礼,古称“修禊”。参与者分韵赋诗,共作诗、词99首。出版了《乙丑江亭修禊分韵诗存》,称一时之盛。诗中就有夏孙桐描述的这件怪事:“北眄里窑台,中枢峙岧荛。贵人乞丐装,高踞啜新醪。”他在注解中说得更明白:“清代,有宗室贵爵,数人相与,弊衣垢面,日聚黑窑台上,谓之乞丐装,临散,乃盥沐冠带,鲜衣怒马而去,时人怪愕,以为亡国之徵。”

至于这群达官贵人为何要演出这种闹剧,注解中没作说明。为此,早年间我和陶然亭公园史志办公室的陈泽新先生分析过。清代对官员有禁入戏园、茶馆的禁律,而这些上层旗人去茶馆也是犯禁的,所以换副模样,让人认不出来。回去时就无所顾忌了,遂恢复原貌,昂首而去。这也正反映了这些人在精神上的悲哀和绝望,他们寻求精神刺激的心态,其形式类似西方的“假面舞会”。这种推论是否准确,还期待有关方家予以赐教指正。

随着清王朝走向衰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窑台茶馆的生意也每况愈下。到了民国初年,真武殿开始败落,殿堂颓废,窑台荒芜。游人逐渐稀少,茶馆生意难以为继,最后不得不停业了,只有梨园弟子还每日清晨来此喊嗓子。

几度兴衰获重生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有位老者带全家来北平避难,给关闭多年的窑台茶馆带来转机。这件事在此后出版的《北京游览指南》中有记载:“该处荒芜已久,大殿之楹倾圮堪虑。今乃朱楹灰盖,顿易旧观。闻前岁有奉天怀宁汲翁,举家来平……翁近古稀之年,高目时艰,缅怀家难,寝疾而殁。汲氏昆玉攫揽胜穴,遍卜嘉城,以该台风景绝佳,竞瘗翁于东台之腰。彼主持僧德昆闻讯阻止,则柩拢已成。乃由汲姓代其修葺庙宇,故能焕然一新。”

这位德昆主持,不知他的佛道水平如何,但他搞起副业来却颇有建树。他借此重修了真武殿,然后在此开设茶馆,并改名为“德昆茶馆”,自任老板。从此茶馆又一次新生,生意很快又火起来。

德昆为了茶馆更加兴隆,于是在台南面那片烧砖取土挖成的水塘里,开辟出百亩池塘,栽莲种藕,夏日一片荷花,可招揽游客,秋日又可收获莲藕,经济效益倍增。

然而,好景不长,日寇侵华的炮声在卢沟桥打响了。国家遭难,民不聊生,也打碎了茶馆兴隆的生意。日寇侵占北平后,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谁还有闲心去泡茶馆? 德昆茶馆经营惨淡,好在有赖于梨园子弟的支撑,才能在国难时期勉强维持下去。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陶然亭、窑台一带变成了刑场和乱葬岗。污泥浊水横流,一派衰败景象。再加上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致使游人稀少,茶馆惨淡经营,生意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窑台茶馆迎来了新生。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此辟建陶然亭公园,窑台被列入公园范围。1956年2月公园接管私营的德昆茶社,对德昆和其他僧人杂工制定了生活保障和劳动报酬。到了1961年,茶馆迎来一次升级换代的发展。首先是增建房屋,扩大规模,接着又改回了“窑台茶馆”的原名,并恢复了传统经营,生意再度兴隆起来。“文革”期间,茶馆被批为“产生资产阶级思想的温床,品茶是资产阶级的闲情逸致……”窑台茶馆被关闭,房屋也改为办公用房。

1982年,窑台茶馆再一次获得新生,恢复营业。此后又陆续进行了大修,翻建了真武殿两翼之耳房,基本保留乾隆后期格局。大殿东南两侧增建了游廊,改变敞开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封闭式三合院落。院中陈列着窑台出土文物窑炼,院西坡上还建了一座园亭,上有匾额“窑台映雪”,由著名书法家张旭题匾。窑台茶馆居高临下,环境幽静,可乘凉避雨,成了京剧爱好者的活动场所。1990年9月,戏剧大师张君秋先生来到窑台茶馆探望,与戏友交谈回顾他当年在这里练嗓的经历。

窑台茶馆的幌子

如今游客们看到的是经过重建的窑台茶馆。它以古朴典雅的气质,厚重的文化内涵,给游人提供了一处修身养性的幽静场所。到了夏秋季节,游人和附近居民纷纷涌入公园消夏纳凉,从而带动了茶馆的生意。当人们在这里品茶之余,也许还能想到这个茶馆经历的诸多故事吧。

(文中图片均为董梦知提供)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