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流传着诸多“传奇”的孚王府,正在进行腾退修缮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岳强

2025-07-29 19:27 语音播报

深读

7月14日上午,孚王府文物腾退项目正式启动。坐落于朝阳门内大街137号的孚王府是清代同治年间孚亲王奕譓的府邸,因为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九子,又称“九爷府”。从雍正八年(1730年)始建时的怡亲王府,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奕譓晋爵为孚亲王后的孚王府,这座古宅居住过多位清代皇室成员,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孚王府街门 摄影:岳强

▍格局严谨规整

作为清代亲王府的典型建筑,孚王府坐北朝南,整体呈长方形,由朝阳门内大街向北延展至东四三条路南,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南北中轴线近300米。在建筑布局上,分为东、中、西三路区域。中路为王府的核心区域,是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西路以合院式建筑为主,属于生活居住区;东路以排房为主,主要为府库、厨房、马厩及执事侍从的住所。

中路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南房、府门、银安殿、后殿、正寝殿、后罩楼,两侧均有附属建筑。

南房,面阔五间,明间及次间均安装两扇红漆板门,大门内外铺设礓 察儿坡道。民国时期,中间三间改为街门。现在,街门旁边悬挂多块牌子,经常被误作王府正门。其实,王府正门藏在临街大门后面,叫做府门。

府门五间,绿琉璃瓦屋面。朱红色门板上镶嵌金色门钉,纵9横7共63颗。那些密密麻麻排列的门钉,彰显王府的威严。府门两侧各有一头气势雄伟的石狮,高约3.6米。现在,镶嵌金色门钉的门板已不复存在,府门前成了小型停车场,见缝插针地停满了车辆。寻寻觅觅中,我在墙角拍摄到了一头石狮,甚感欣慰。

府门前的石狮

当年,穿过府门,有一条高出地面1米的丹陛旱桥通向王府的正殿——银安殿。银安殿面阔七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殿前建有宽大的青白石月台,台上铺砌方砖,南面有高甬道与大门相连。银安殿东西两侧是翼楼,均为二层,面阔七间。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后殿左右,各建有朵殿和转角房。正寝殿又称神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檩,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殿前建有月台,月台三面建垂带踏跺。正寝殿东西两侧,建有朵殿各三间。配殿位于正寝殿东西两侧,面阔五间,硬山顶调大脊,绿琉璃瓦屋面,前出廊,檐下一斗三升斗拱,额枋绘旋子彩画。中路轴线最后为二层后罩楼,面阔七间,硬山顶调大脊,简瓦屋面,额枋绘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东西两侧各建有转角房六间,硬山顶调大脊,简瓦屋面。目前,这些建筑基本湮没在民居中。

东路目前民居较多,仅中部保存原北房五间,后部保存两进院落。西路仅后部存有四组四合院,前方的内门和大门已不复存在。此外,王府中路多处残存府墙和内宫墙,均为城砖糙砌。

王府建筑 摄影:高申

孚王府的建筑形制完整体现了清代宗室等级制度,譬如门钉数量、石狮高度等。在彰显王府尊贵地位的同时,亦可见清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隐藏诸多传奇

孚王府历经风雨沧桑,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偌大的府邸,可谓一步一传奇。

先说建筑细节。据《大清会典》记载,“亲王以下至郡王,正殿设藻井以镇邪。”孚王府正殿——银安殿内,有北京现存最完整的王府藻井。这口八角藻井直径3米,层层收分,72块金丝楠木全部为榫卯结构,没有一颗铁钉。藻井正中,蟠龙口衔铜镜。据说,这面铜镜可以照见大殿内每一个角落。

后寝殿的“步步锦”支摘窗,窗棂间距为清代营造尺的1.5寸,约合4.8厘米,既与雍正年间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相契合,又使冬日阳光准确照射到宝座的位置,可谓玄机暗藏。而在东配殿墙体内发现的“火地”供暖系统,烟道走向与沈阳故宫如出一辙。

在西跨院,有三组保存完整的“勾连搭”建筑。这种将多个硬山顶前后串联的结构,既符合《大清会典》对王府厢房“不得逾五间”的要求,又通过巧妙组合,顺理成章地拓展出九个房间。有此“房中房”奇观,可见清代建筑师的非凡智慧。

再说鲜为人知的秘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一个雪夜,过继嗣子载澍(孚亲王奕譓无子嗣)因未向孚亲王福晋行三跪九叩礼,被慈禧下旨“重责八十,圈禁空室”。据《宗人府说堂稿》记载,行刑时“木杖断裂三根,血溅槐根三尺”,受刑者哀嚎三日不绝。而后罩楼东侧那棵见证皇室暴行的古槐树,每每在雪夜从树洞里传出呜咽声,成为老北京著名的“哭树”。

同治八年(1869年),在修缮正殿八角藻井中央的蟠龙铜镜时,工匠发现镜面倒映出殿内立柱上的血色掌印,那正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怡亲王载垣自缢时的痕迹。另外,奕譓、载澍两代王府主人皆在铜镜前突发恶疾身亡。相传,那面蟠龙铜镜摄人魂魄。其实,那是镜面含汞量超标所致。1993年修缮时测得,镜面含汞量竟然超标37倍。

银安殿月台青石丹墀下,曾发现以满汉双语镌刻的《讨慈禧檄》。经考证,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维新派秘密集会时所刻。文中“绿瓦岂遮天”暗指孚王府的绿琉璃瓦屋顶,“朱门终作土”预言清王朝的覆灭。至于《讨慈禧檄》为何会出现在孚王府,就不得而知了。

后罩楼地下暗室,曾发现成箱的日本军火。据北京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的《东华图志》披露,这些标注“大正八年”的武器,乃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与日本关东军秘密交易的罪证,因为张作霖的部下杨宇霆曾是孚王府的主人。与此刚好相反,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入驻期间,学生曾在后罩楼地下暗室隐藏用于印刷抗日传单的铅字印刷机。

▍史上数度易主

在清代,从雍正年间的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到同治年间的孚亲王奕譓,孚王府几度更迭,几易其主。

康熙皇帝离世后,他的第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即雍正皇帝。胤禛争夺皇位之时,遭到众兄弟反对,唯有十三弟胤祥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为此,雍正皇帝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并世袭罔替。胤祥在任期间,对朝廷财政进行了有效的治理整顿,还负责直隶营田事务,对水利和农业发展多有贡献。于是,雍正皇帝在现今的王府井新东安商场东侧,为他修建了一座怡亲王府,以示嘉奖。

雍正八年(1730年),怡亲王胤祥病逝后,雍正皇帝为他举行了盛大葬礼,并将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作纪念。随后,胤祥的第七子弘晓承袭了王位,成为第二代怡亲王。雍正皇帝又在朝阳门内大街为他建造了一座规模更加宏大的王府,即新的怡亲王府,也就是后来的孚王府。

道光五年(1825年),允祥的裔孙载垣承袭了怡亲王的爵位,并成为怡亲王府的新主人。但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载垣作为“顾命八大臣”之一,被革职夺爵,赐自尽而死,王府也被没收。同治三年(1864年),怡亲王府改赐给孚郡王奕譓,称作孚郡王府。同治十一年(1872年),孚郡王奕譓晋爵为孚亲王,其府邸改称孚王府。因其排行第九,又称九爷府。

清朝灭亡后,溥伒于1928年将孚王府售予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杨宇霆。作为奉系元老的杨宇霆,因专横跋扈、反对东北易帜,与张学良发生尖锐矛盾。1929年,杨宇霆被张学良下令枪杀。

1930年,孚王府成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由1932年《国立北平大学一览》收录的平面图可知,王府中路为教学区,第一进院府门东西转角房为办公室;第二进院银安殿为礼堂,东西翼楼及厢房为教室;第三进院寝门为阅报室,西侧是化学系办公室,东侧是物理系办公室;第四进院寝殿为舞蹈室、体育学会、体育教室,西庑房为化学实验室,东庑房为物理实验室;最后一座院落的后罩房为图书馆、书库等。西路为学生宿舍区,操场在南侧,宿舍在北侧。东路为教职员工作区,有饭厅、操场、校门(王府东阿斯门)、音乐教室等。最北边的四合院正房为会议厅,东西厢房为职工宿舍,东北角有花窖。

刘半农、沈尹默曾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鲁迅、俞平伯、朱自清、范文澜、许地山、林徽因等文化名人曾在此执教。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存在了12年,而在孚王府的8年是最稳定和最繁盛的时期。

后来,孚王府被分割改建为办公与居住混合用房,昔日的铁帽子王府面目全非。令人欣慰的是,腾退修缮正在进行。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