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10:27
近日,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面压实政治责任,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昨天上午,在密云水库下游泄流现场。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七下八上”向来是我国一年中防汛形势最复杂、最严峻的时期。今年自7月24日起,北京就进入“多雨模式”。24日至25日的24小时内,全市平均降雨量达暴雨量级,此后雨水仍然不断。截至28日24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达543.4毫米。总体而言,本轮降雨持续时间长,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山区,尤其是北部山区,降水分布不均、山区短时雨强大,属于极端强对流天气,加之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不确定性强,并叠加8号台风新增影响,对防汛抢险救灾和城市安全运行是一场巨大挑战。
汛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面对“大考”,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把保障人员安全、水库泄流安全作为防汛工作重中之重,紧盯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目前,有关灾区救援救治、群众安置、抢险抢修抢通各项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据预测,北方此轮大范围降雨预计将于30日逐渐减弱结束。汛期尚未过去,后续还当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强化科学调度、充分估计困难,留足提前量、打好主动仗,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平稳。
近年来,随着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呈高发态势。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山火反复袭扰,威胁着世界各国。我国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决定了气象灾害具有频发性、分布广、灾种多、灾损大等特征,新的灾害风险形势对防灾减灾救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到北京而言,作为超大城市,一方面人口密集、建筑密集、功能密集,一方面地形地貌多样,郊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0%以上,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60%以上,部分山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极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应对极端天气考验,是北京城市治理的长期课题。
重大气象灾害频发,不断突破既往经验,更要求我们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险能力,推动治理思路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升级。这意味着,在应对极端天气之时,要把各类风险困难研判估计得充分一些,采取果断的防范应对措施。同时,很多功夫要下在平时,要坚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安全与发展,将防灾减灾意识切实融入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有效增强城市在面对极端情况时的运行张力。
建设韧性城市,凝聚着人们对美好宜居家园的期待,是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相关部门持续发力,也需要广大市民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提升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是大家必要的安全素养。每个人多一些警惕与理性,城市安全的防线也会更加坚固。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安全领域有个概念叫“安全冗余”,即用多重备份来增加系统可靠性。大城之治,同样需要相当的“安全冗余”。从“大考”中汲取经验教训,将韧性思维融入城市发展理念,切实提升全社会的风险意识、抗灾能力,我们将更有底气守护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