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矫情”
2025-07-30 11: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矫情”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真要问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很多人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有人说矫情就是“作”,有人说矫情是“假惺惺”,还有人说矫情就是“明明没那么严重,非要搞得像天塌了一样”。其实,矫情比这些解释更复杂,它像一种微妙的人际关系病毒,不知不觉间影响我们的言行,让周围的人感到不适。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矫情”这回事,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来的,有哪些表现,又会带来什么麻烦,以及如何避免让自己变成一个矫情的人。

查查老账本,“矫情”这词儿最早见于《后汉书》。书里说汉和帝时有个外戚叫窦宪,“性骄奢,矫情伪饰”——啥意思?就是说他表面上装得谦逊有礼,骨子里全是骄傲奢侈的算计。后来到了《三国志》,陈寿评价曹丕“矫情自饰”,说他装模作样,把好端端的人情味抹掉,只剩一层亮漆。再往后,词义一路小跑,穿过宋元话本、明清笔记,在老百姓的嘴边安了家,意思越来越口语,也越来越锋利:凡是“端着”“装着”“拧巴着”,都叫矫情。

古人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正的感情该是自然的,像泉水从石头缝里冒出来,不加修饰;可“矫情”呢,是硬要把真心藏起来,用假模假样掩盖真实意图。“矫”原本有“纠正”“做作”的意思,比如“矫枉过正”,意思是纠正错误过了头,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情”指的是情感、情绪。合在一起,“矫情”最初的意思是指故意掩饰真实情感,或者过分修饰自己的言行,让它显得不自然。后来,这个词的意思逐渐演变成“做作”“夸张”“不真诚”,甚至带有“明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非要搞得特别严重”的意味。这种“藏真心”的毛病,老祖宗也瞧不上。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的人,很少有真仁德;庄子更直接,骂“矫饰”是“络马首、穿牛鼻”,把人变成被绳子牵着的提线木偶。所以在传统语境里,“矫情”多少带点“不实在”“装腔作势”的贬义,但更多是指“刻意掩饰”。

可到了现在,“矫情”的画风慢慢变了。从前是“藏真心”,现在更多是“演真心”;从前是“怕人说破”,现在成了“怕人看轻”。

矫情的戏码,每天都在生活里上演。

第一出:生活里的“精致表演”。最常见的场景大概是社交场合的“过度讲究”。参加一个户外露营活动,带来的装备比搬家还齐全:折叠沙发要铺三层坐垫,速食米饭得用特定的餐具吃,连喝矿泉水都要倒进水晶杯里。同伴们忙着搭帐篷、生篝火,她却对着吹乱发型的风唉声叹气,说“这环境太糙了,根本没法拍照”。最后大家围着烤红薯吃得热热闹闹,她独自坐在精致的沙发上,抱怨“没有米其林摆盘的食物怎么咽得下去”。这种把日常过成戏剧舞台的做法,说到底就是用刻意的讲究掩盖内心的空洞,生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精致”。

第二出:情感里的“放大剧场”。情感表达上的“放大失真”也是矫情的重灾区。小区里有位妈妈,孩子在幼儿园摔了一跤擦破点皮,她立刻冲到学校拍着桌子喊“这是虐待儿童”,非要老师当众道歉、写保证书,甚至要求全园体检。医生都说只是轻微擦伤,她却发了九宫格朋友圈,配文“我的心都碎成了玻璃渣,恨不得替他疼一万倍”,下面还特意放上孩子哭哭啼啼的特写。其实她心里清楚孩子没大事,可只有把“小事”变成“大事”,才能让老师重视、让其他家长同情、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捧在手心里”。心疼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把芝麻大的事渲染成惊天动地的悲剧,就变了味。这种过度表演的背后,往往藏着对关注的极度渴望,好像不把情绪拉满,就得不到别人的重视。

第三出:职场上的“示弱戏码”。职场上的“刻意示弱”也算一种矫情。见过一位同事,每次分配任务都先说“我可能做不了,我太笨了”,真开始做了又天天念叨“好累啊,我快熬不住了”,明明按时完成了工作,却要拉着每个人说“我昨天通宵才弄完,差点晕倒在办公室”。有次项目赶工,大家都在加班,他却突然捂着胸口说“我呼吸好困难,可能是压力太大了”,结果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就是有点低血糖。这种把正常工作压力包装成“天大委屈”的做法,不仅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难以被看见,还会慢慢消耗周围人的同情心。

他并非真的需要帮助,不过是怕别人觉得他“能力强”“没压力”,所以用“示弱”换同情,用“委屈”掩盖“偷懒”。

第四出:消费里的“仪式陷阱”。便利店买瓶酸奶,非得先拍张照发朋友圈,配文“清晨的第一口治愈”;拆快递必须戴手套用专用剪刀,说“这是对生活的尊重”;吃碗泡面要摆上蜡烛,美其名曰“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更有夸张者,花大价钱买了套骨瓷餐具,结果从来不用,说“太珍贵了,舍不得用”,可每次客人来,却都要特意拿出来摆拍,拍完又小心翼翼收进柜子里。这种“仪式感”,与其说是热爱生活,不如说是用“形式”代替“感受”:不用真的享受酸奶的味道,只要朋友圈有人点赞就行;不用真的珍惜餐具,只要拍照时显得“有品位”就行。

另一种表现是“过度自我关注”。有些人无论聊什么话题,最后都能绕到自己身上。朋友说最近工作压力大,他立刻接话:“你这算什么?我上次加班到凌晨三点,差点猝死!”同事抱怨房租涨价,他马上说:“你那房租才多少?我住的房子一个月要一万,我都快活不下去了!”这种对话方式,表面上是在共情,实际上是在借别人的话题炫耀自己的“悲惨经历”,让人觉得他们并不是真的关心别人,只是想突出自己的“特殊”。最典型的是“过度反应”。比如,朋友圈里总有些人,遇到一点小事就长篇大论抒发感慨:“今天下雨了,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灰暗,人生为何如此艰难?”其实不过是普通的下雨天,硬要上升到哲学高度,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再比如,有些人明明只是轻微感冒,却要摆出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躺在床上哀叹:“我是不是要死了?”这种夸张的表达,往往会让人觉得不真实,甚至有点烦人。

矫情之所以让人不舒服,是因为它像一层厚厚的滤镜,扭曲了真实的生活。过度矫情的人,往往活在自己编织的戏剧里,把芝麻大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把微小的不适放大成难以忍受的痛苦。有位朋友总说自己“玻璃心”,别人随口一句评价能让她失眠三天,同事皱下眉头她就觉得“肯定是讨厌我”,结果搞得自己每天神经兮兮,身边的人也跟着小心翼翼。这种对情绪的过度敏感,其实是给生活套上了枷锁,既困住了自己,也累着了别人。

矫情不仅让别人不舒服,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矫情给自己带来的第一道暗伤,是“情绪内耗”。矫情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习惯性地放大自己的感受,比如把小小的挫折当成“人生毁灭性打击”,长期下去,人会变得越来越消极,甚至真的变得脆弱。第二道伤叫“关系磨损”。没有人喜欢和矫情的人长期相处,因为他们的言行常常让人觉得不真诚,甚至有点虚伪。比如,一个总是夸大自己痛苦的人,真正遇到困难时,别人可能反而不会当回事,心想:“他又在夸张了。”这样一来,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反而得不到支持。第三道伤更隐蔽:矫情会慢慢把人变成自己的观众。说话前先在脑子里配弹幕,做事前先考虑“镜头角度”,久而久之,真实的喜怒被剪进素材库,留下的只是一部剪辑过度的预告片。更严重的是,矫情可能让人失去真实的自我。当一个人习惯了用夸张的方式表达情绪,久而久之,他可能分不清哪些感受是真实的,哪些只是为了博取关注而表演出来的。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矫情呢?说白了就俩字:真实。

第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此刻就是嫉妒、就是馋、就是想偷懒,不必给情绪穿西装打领带。其实说到底,矫情的根源往往是对真实自我的不接纳。害怕自己不够优秀,就用过度讲究来伪装精致;担心自己不被重视,就用放大情绪来吸引关注;恐惧自己能力不足,就用刻意示弱来逃避责任。就像穿了件不合身的衣服,非要硬撑着说“这是最新潮流”,结果浑身不自在。

第二,把“演”换成“过”。首先,要学会“实事求是”地表达情绪。高兴就是高兴,难过就是难过,不要为了显得“特别”而刻意夸大。要明白一个道理:真实的情感最有力量。矫情之所以让人反感,就是因为它不真实。而真诚的喜怒哀乐,哪怕简单,也能打动人心。其实仔细想想,生活本来就没那么多“必须”和“应该”。一碗热汤的温度,比朋友圈的点赞实在;一次坦诚的争吵,比刻意的“和谐”珍贵;一场说走就走的散步,比精心设计的“仪式感”自由。那些矫情的戏码,就像给生活蒙了层纱——纱后面的真实,或许没那么完美,但一定更有温度。

第三,培养一点幽默感。“说人话”。把“今天的风有焦糖味”换成“这风吹得我像刚出炉的面包”,听者立刻能闻到香气;把“灵魂在路上”换成“堵车俩小时,我快把方向盘啃了”,朋友立马能共情。语言的筋骨一旦放松,情绪就有了呼吸的缝隙。幽默的人往往能用轻松的方式化解尴尬或不适,而不是把事情搞得特别沉重。比如,不小心摔了一跤,与其哭丧着脸说“我怎么这么倒霉”,不如笑着自嘲:“这下地板该找我赔钱了。”这样的态度不仅让别人觉得你有趣,也能让自己更快从负面情绪里走出来。

第四最要紧:允许自己“俗气”。周末去网红店排队买奶茶,就大大方方拍照发圈,别补一句“其实是为了研究消费主义”;看见夕阳红得俗气,就喊“真好看”,别硬凹“落日熔金”。俗气是土地,长得出萝卜,也开得出玫瑰。矫情最怕的正是这种“不端着”的鲜活——它不担心被看见皱纹和口水,因为它知道自己的热气腾腾就是价值。当然,克服矫情不是一夜之间把性格翻个面。它更像脱袜子,先扯开一个口子,再慢慢往下卷。有时旧习难改,话说出口才察觉又“端”了,那就笑一笑,补一句“瞧我这酸劲”,气氛反而松快。朋友之间最可贵的,从来不是滴水不漏的完美,而是那句“我刚刚是不是又矫情了”带来的会心一笑。

社会这台大机器运转太快,人人都在找自己的节拍,偶尔踩错步子,不妨原地跺两下,把别扭跺碎,再继续走。下次再遇到矫情的人或事,不妨劝自己:“别演了,累不累?”也别逼自己“必须精致”“必须完美”。毕竟,日子是自己的,过得踏实、活得真实,比什么都强。


作者:

晋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