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抗战历史 体悟奋斗精神 凝聚青春动能 ——首都师范大学赴山西大同开展红色研学实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30 15:09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进入
教育
看更多
+ 订阅

为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7月20日至23日,首都师范大学“星火太行·寻迹大同”暑期社会实践团师生一行,赴山西大同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实践团实地走访革命遗址、历史展馆与生态乡村,深入了解当地抗战历史、矿区变迁与乡村振兴成果,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使命担当等内容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追寻红色记忆 铭记民族荣光

实践团来到平型关大捷遗址。该馆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乔沟南山坡,始建于1969年,展陈面积达2500平方米,收藏有平型关战利品、革命烈士遗物等实物文物240件,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乔沟主战场、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们沿着八路军115师浴血奋战的足迹实地参观,追忆1937年那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斗,深切体悟伟大抗战精神铸就的民族脊梁和万众一心的不屈意志。“在纪念碑前肃立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无数先烈在硝烟中逆行而上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这次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胜利来之不易,也让我更加明白,作为青年一代,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以实际行动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实践团成员张静琦说道。

在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实践团成员踏入这片沉重历史的见证地。纪念馆始建于1963年,占地6.8万平方米,通过300余幅史照、80件文物和声光电技术系统再现侵华日军掠夺资源、残害矿工的血腥历史。遗址部分保留的两座洞体仍留有工人遗骸,是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看到照片上一具具工人遗骸,我深感悲痛他们本该有平凡的生活,却在黑暗中无声牺牲。我们不能辜负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常怀感恩之心,勇担时代重任。”实践团成员黎蕴宁说道。在团旗下,全体成员重温入团誓词,誓言铿锵、字字千钧,表达着新时代青年发扬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

在阳高县大白登镇大泉山村,实践团走进由全国“百姓学习之星”、阳高县红色记忆馆馆长李建明倾力打造的东方红展览馆,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展馆占地1200平方米,设有毛泽东塑像厅、著作厅、民俗用品厅等8个主题展厅,馆藏革命文献、生活器具等实物资料2万余件李建明馆长以饱含深情的讲解,引领师生重温那段红色岁月他倾半生心血,收藏五万枚像章,记录时代印记,传递信仰力量。“今年我71岁了,但每天仍坚持读报看新闻,学习时事政治和历史文化。我有责任、有义务要把红色文化讲给年轻人听、讲到年轻人心里去。”他语气坚定、情感真挚,道出一名老党员对党的忠诚、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也寄托着他对青年一代赓续红色血脉的殷切期望。

走进生态乡村 感悟绿水青山

大泉山被誉为“新中国水土保持第一山”,历经70年接力治理,创造了“土不下坡,水不出沟”的生态奇迹,从“山山和尚头,水土遍地流”的荒凉之地蜕变为“红色为魂、绿色为底、产业为基”的生态乡村。大泉山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实践团成员走进大泉山水土保持展览馆,深入了解这片曾深受水土流失困扰的黄土丘陵,如何在张凤林、高进才等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实现生态巨变。展馆通过图文影像、实物景观等方式生动展现了大泉山从治理荒山到生态振兴的奋斗历程,展柜中锈迹斑斑的铁锹与镐头,凝结着“八连环”治理模式的智慧与艰辛。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切实体会大泉山人民敢为人先、久久为功的奋斗品质,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

实践团还走访了大泉山当地村民,实地调研生态修复带来的乡村变化。在大白登镇,一位66岁的村民奶奶热情地向师生们讲述起自家的生活变迁。“20岁我就嫁到了大泉山,如今在这里生活了近半辈子。那时候住的是土窑洞,冬天漏风,夏天渗水,现在好了,政府给翻盖了新房,砖瓦房宽敞明亮,住着安心又舒坦。”说起眼下的生活,她脸上满是笑意。“我们平时在自家地里种点黄花、西红柿、豆角倭瓜玉米……再种几棵杏树,家里人吃得全够了,多出来还能卖到外面赚点钱。”实践团了解到,大泉山作为“新中国水土保持第一山”,近年来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少超过90%。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新发展机遇,村民依托自然风光和区位优势发展起农家乐和生态观光旅游,实现了“青山常在、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多赢局面。

汇聚育人合力 共筑青年使命

实践期间,首都师范大学与晋控煤业晋泰新业公司联合举办红色实践交流座谈会,围绕校地协同育人、红色资源联动、青年人才培养等主题深入交流,并举行“青马工程”实践育人基地揭牌仪式。座谈会上,晋控煤业晋泰新业公司党委副书记郑元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与首都师范大学的合作,携手打造思政实践平台。大同市委统战部、市社会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持续推动京晋两地在青年发展、红色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对接,拓展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舞台。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大广勉励青年,要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把理想融入实践,用脚步丈量信仰、以行动书写担当。

实践团成员还走进大同煤炭博物馆,深入了解大同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矿工师傅们的艰苦工作环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佩戴安全帽,步入地下矿井,沉浸式体验采煤环境。昏暗的灯光、潮湿的岩壁、纵横交错的矿道,高度还原了真实矿井的作业场景。同学们近距离观察采煤设备的运行流程,学习井下安全标识与应急避险知识,对煤炭开采的技术原理、安全保障有了更直观、更深入地认识。“走在狭窄的通道里,头顶几乎碰到岩壁,四周湿热压抑。矿工师傅们竟然要在这里不停歇地工作12个小时,我真正感受到了师傅们在井下工作的不易。”实践团成员彭子耘感慨道。矿井下的沉浸式体验不仅带来视觉与感官的冲击,更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敬重劳动、崇尚奉献的种子。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更加坚定的责任感投身专业学习,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磨砺本领、增长才干,用青春之力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首都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信仰,以初心照亮征程。实践虽已结束,青春之旅仍在继续,未来他们将以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学习与实践,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挺膺担当,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答卷。

校检:张萌 孙朝阳 李晨

审核:雷旻音


编辑:顾昕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