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老北京风物丨老北京的“清凉秘籍”
2025-07-30 15:4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烈日酷暑古今同

今年,北京出现了多次高温天气:今年的首个高温日出现在6月5日,市气象台提前启动了高温橙色预警,当天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达到36.5℃,全市高温极值为39.9℃。6月底以来,虽然北京实际最高气温达到35℃(或以上)的天数不多,但湿度却显著偏高,出现了历史同期少见的湿热天气。7月3日,北京相对湿度短暂达到了100%。总体来说,今年北京老百姓的夏季体验是——又热又潮,“像被牛舔了一口”。

古代的北京城,夏天也这么热吗?实际上,明清时期北京的夏日,也有高温天气,只是不像如今这么频繁。

古籍记载,明正统三年(1438 年)六月,炎暑炽热,都城门外几乎见不到路人,护城河水位骤降,河床半露,“草木遍黄,无以生机”。而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夏天,北京一样赤日炎炎,顺天府下属各县接连出现中暑百姓,其中又以大兴、宛平两县情况最为严重,更有上百人因酷暑丢了性命。到了万历二十八年( 1600 年),京畿久旱与酷热交织,高温使得“诸谷焦枯,疫疠流行”。

清代的高温同样让京城百姓吃尽苦头。清康熙十七年( 1678 年),炎暑从京师一直蔓延至关外,“热伤人畜甚重”。乾隆八年(1743 年),京师盛暑难耐,乾隆帝忧心忡忡,谕曰“近日京师天气炎热,虽有雨泽并未沾足,若再数日不雨,恐禾苗有损,且人民病暍者多”。道光七年(1827年),京师本就酷热非常,又逢干旱,百姓承受着双重炙烤的煎熬。而光绪元年(1875年)的大暑,晴热胜于往年,先是有行走商贩中暑而死,此后连日高温,城中百姓中暑而死者甚多。

这些散落在史册中的记载,足以让我们窥见古代北京高温天气的凶猛。那么在那个没有空调、电扇的时代,北京的老百姓是怎么度过酷夏的呢?

山水庭巷纳凉时

过去的老北京人已经发现,即使在同一城市,居住在郊区山林,也比闹市要凉快不少,“家居远市,疏柳高槐,蝉鸣永画,北窗跛足,真可以傲南面,此境凡中等人家皆得有之。”依山傍水,空气容易流动,自然凉快。因此在城里想要凉快,就要找类似的地形。

老北京这样的避暑胜地有不少,而且夏天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老百姓前往水边消暑,还可观赏莲花。《北梦录》记载:“往时什刹海环岸皆高柳,稻田与荷花各得其半”。《琉璃厂书肆记》中记载:“是月,海淀莲花甚盛,就莲而饮者,采莲而市于城者,络绎交错焉。”

除了去水边纳凉,在家也可以纳凉。北京有句顺口溜——“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描绘的就是老北京四合院里的生活场景。过去为了防止夏天太阳暴晒,有的人家会在院里搭个天棚,把院子罩住,便能令室内气温下降不少。这种天棚很是精巧,架得比屋脊还高,四周装有窗户,窗扇能随意开合。骄阳晒不透,凉风却能穿过,算是绝妙的避暑设施。不过这种天棚造价高昂,不是家家都搭得起的,好在如果没有天棚,要是院子里有长得好的大树,也能遮阳纳凉。

院里清爽了,屋里也不能马虎。“北平出冷布,碧色如絺,以之糊窗,可以延风,以之覆食物,可以防蝇蚋。”冷布轻薄细密,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利于通风。老北京的窗户一般是“上纸下玻璃”,也就是高处用高丽纸糊窗户,而到了盛夏,就会换上“冷布”,绿色的冷布不仅通风透气,一眼看去也清凉爽利。

商铺也要搭凉棚,搭起凉棚,盛夏里便有了一处遮阳纳凉的去处,自然能引来更多顾客,再配上爽口解腻的消暑吃食和饮品,生意更添几分兴旺。借着众人出城避暑,城外一两里地的茶坊酒馆,纷纷搭起芦草棚子,下面还会铺着宽大的席子,周围有茂密的树木环绕遮蔽,游人在里面纳凉,十分惬意。还有小贩们,有敲着铜盏卖酸梅汤的,有吆喝着卖西瓜的,还有小豆凉糕、小枣切糕、荷叶粥等开胃消暑的小食,叫卖之声远远近近都能听见。游人则有的在柳荫下钓鱼,有的在溪边洗澡,还有的在林中躺卧,各自寻找纳凉避暑的好方法。

古法藏冰解暑气

热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热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依山傍水利用的是热对流,冷布在保持热对流的同时解决热辐射,温度实在高的时候,还需要更加“硬核”和直接的热传导手段——取冰。

本来冰取之于水,几乎可以看作是用之不竭的。现代人在夏天用冰解暑十分便利,不仅自己家可以制冰,还可以在超市、便利店直接购买冰块,所以我们的普遍感受是冰块很便宜,用起来也很便利。

但是在古代,冰的储藏十分困难,因此冰也是非常珍贵的,基本只有帝王将相才有夏冰可以食用。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冰窖在陶寺遗址,距今已经有4200多年的历史,称为凌阴。在《诗经·七月》里,也有“凿冰冲冲”“纳之凌阴”的诗句。元明清时期,相较于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等地更加靠北的北京,由于冬天气温可达零下十几摄氏度,河中湖中结冰很厚,储冰更容易,所以皇宫、官府、私家都设有冰窖以供在冬季大量储冰,待到夏季使用。北京仅皇家冰窖就有18座,如今的北京故宫“冰窖”也作为历史印记成为网红打卡地。

冰窖多,藏冰量就大。《大清会典》载:“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官学及各门各监狱官设暑汤之用。”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几乎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的体积相当。

藏冰量大的同时,还要保证冰的质量,古代藏冰也有很多讲究。比如收储之冰要求是“立茬冰”,不能是“横茬冰”。所谓立茬冰,是大寒时冰块一夜冻成的厚块,冰晶竖直,冰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这样的冰块不易融化,降温也快。横茬冰则是在气温零下几摄氏度时,每夜冻一薄层,多日形成的层状冰块,这样的冰容易融化,经常还没等用就变成水了。

质量有不同,就一定会有等级的区别。明清时期实行“颁冰(也称赐冰)”制度——夏季,宫廷、衙署要按等级分配藏冰。具体来说,冰窖由工部管理,每年十二月开始储存冰块,第二年入伏后,朝廷就按官阶下发冰票、分发冰块,各部院以及官学等都需凭冰票领冰。《燕京岁时记・颁冰》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分配冰块之前还需要先“启冰”。《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所谓“启冰”,是由朝中掌管冰政的凌官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再按一定的大小切割分开,由皇帝赏赐给文武百官。这种皇帝立夏赐冰的活动,在两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分配冰块之后,还有可能出现有些官员领冰时冰已经发完了的情况,如果官方供给不足,还有专门的“冰商”售卖私家藏冰进行补充。冰商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宋代传奇小说《迷楼记》中就出现过“美人各市冰为盘,以望(隋炀帝)行幸。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的描写。到了清代,《大清会典》明文规定:各级官府“如藏冰不敷用,从市采买”。

冷饮里的老北京

老北京盛夏之时,各种消夏冷饮大受欢迎。《帝京景物略》就有记载:“编氓(指老百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生磕,曰‘冰盏’。”冰盏是过去卖冷饮的商贩所敲击的一种铜制响器,声音清脆悠远,算得上是老北京夏日特有的声音。

那么古人吃的冷饮什么样呢?早在唐代就流行一种叫“酥山”的冰食——“酥”是一种奶制品,“酥山”就是将蜜糖淋到碎冰上,类似于今天我们爱吃的冰沙和刨冰。

到了宋代,有专门售卖冰食的饮品铺子,称为“饮子”。北宋都城汴京有“冰雪冷元子”跟“甘草冰雪凉水”,相当于当下最流行的饮品——奶茶。

到了元代,大都城内的权贵还能够吃到用冰、牛奶和果汁调制而成的“冰酪”,可以说是老北京的“冰淇淋”了。不仅有“冰淇淋”,清代北京还能吃到“冰棍”。清代诗人冯溥在《佳山堂诗集》中写道:“赤乌扇火散云涛,六月凌阴价倍高。争说冰寒能救喝,十钱买得似葡萄。”《都门琐记》也有“夏日沿街卖冰核,铜盏声磕磕然”的记载,其中的冰寒和冰核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冰棍。

除了直接吃冷饮,还可以用冰做冰镇水果。不过生果不易保存,于是人们又想出了很多新吃法。比如人们发现炮制过的酸梅汤入口生津,且易保存,装在瓶子里冰镇后饮用,比直接加冰的口感还要好,这就要提到北京著名的老字号信远斋了——“琉璃厂信远斋所售最良,其价亦特高,明窗净几,入室翛然,亦非士大夫阶级不往也。有特制入瓶者,可以致远,则色香味皆逊矣。”类似的消暑饮品还有荷兰水,类似现代的汽水,也是消暑佳品,不过由于售价较高,也只有达官显贵才能消费得起了。

不过,夏天暑热伤津耗气,影响胃口,所以夏天饮食要注重开胃解暑,冷饮吃得太多不仅不能解暑,还会伤身,所以旧时北京真正为老百姓喜爱的解暑饮品还要属健康、便宜的“暑汤”。《京都风俗志》记载,此物乃是用“煎苏叶、藿叶、甘草”等熬制成汤,于街头巷尾免费给路人饮用。

有北京老人回忆,“每到夏天,在琉璃厂海王村公园外的路口,就有一个白油漆的木架子,架着一口缸,架子上有几个用细铁链拴着的小搪瓷杯,缸内是绿豆汤,免费供过往的拉车的、卖苦力的解渴解暑。”

如今,冰镇饮料随手可得,空调房里四季如春,但老北京夏日里那声清脆的冰盏响、那瓶酸梅汤的酸甜、那院中树下摇着蒲扇的闲谈,依然是刻在我们记忆里的清凉。在水边借一缕清风,用草木搭一片阴凉,靠窖藏的冰雪留一份寒爽,更有共享的暑汤、大碗茶,都是老北京细腻绵长的市井温情。

编辑:孔燕松

初审:钱 敏

核审:陈 明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