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07:32
暑假到来,京城各种夏令营火爆开营,吸引了不少孩子参加。北京历来有举办夏令营的传统,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夏令营就是北京中小学生最向往的暑假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初作为对优秀学生奖励的夏令营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了更多孩子的需求。
(1)“奖励营”奖励优秀中小学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暑假,北京都会为中小学生组织很多暑期活动,夏令营便是其中之一。
据北京日报1953年8月12日3版《难忘的夏令营生活》报道,当年暑假,二十五中组织该校学生坐几个小时的火车到红螺山参加夏令营,学生们白天参观红螺寺古迹,夜晚坐在藤萝架下听老师讲故事,还和当地农民一起联欢……短短5天的夏令营生活,成为学生们难忘的假期记忆。
那时候,夏令营不需要交费,但具有奖励性质,属于“奖励营”,通常只有优秀学生才能入选,而且大多由学校推荐。比如,1953年参加团市委举办的北京市少年夏令营的少先队员们就非常优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高小毕业生李晓娴,毕业考试五门主要功课成绩都是优等。夏令营期间,她和其他少先队员参观高校、游览颐和园、参加篝火晚会,别提多欢乐了。(1953年8月13日《北京日报》2版,《幸福的三天》)参加1954年北京市学生暑期体育夏令营的学生也大多是身体好、学习好的优秀学生,夏令营期间,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步骤地学习田径、体操运动的技术和理论,还参加了打靶、舢板、游泳、爬山等活动。(1954年8月1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市学生暑期体育夏令营开幕》)
当时,夏令营举办时间各不相同,短的有半天的,长的有10天的,不过,大多数在3到5天。不同主题的夏令营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在团中央组织的航空爱好者夏令营,孩子们看了空中跳伞和滑翔机表演,听了航空知识报告,还同空军英雄和开辟北京-拉萨航线的飞行员们见了面。(1956年7月19日《北京日报》4版,《航空爱好者夏令营在京开营》)在东单区少年儿童夏令营,2200多个孩子举行了联欢、划船比赛,参加了钓鱼、听历史故事、射击等活动,并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里参加了拔草、修路、擦玻璃等义务劳动。(1957年7月11日《北京日报》2版,《文化宫后河边充满天真的欢笑 东单区少年儿童夏令营开幕了》)在北京市少年科技馆与有关单位举办的无线电、航空模型、电机、化工、天文、气象、航海多项、舰船模型8个夏令营里,孩子们学习了有关模型、仪器、电机等制作技术和相关科技知识。(1960年7月30日《北京日报》2版,《少年科技馆举办科技夏令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生物夏令营,170多名中小学生采集制作了植物、昆虫和鸟类的标本。(1964年8月21日《北京日报》2版,《一批中学生到金山采集生物标本》)
在那个年代,夏令营让不少孩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是孩子们最向往的暑假生活。
(2)北京日报连续10余年举办“特色营”
上世纪80年代,举办夏令营的社会单位多起来。比如,北京市红十字会举办的夏令营,是教青少年学习救护知识的;中国电子学会等单位举办的电子科普夏令营,是教中小学生学习制作半导体收音机的;中国地质学会等单位举办的夏令营,是带孩子们进行野外地质地理现象考察、学习地质地理知识的……数据显示,仅1983年暑假,各种夏令营活动就吸引了上万名中小学生参加。(1983年7月16日《北京日报》2版,《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
那些年,为了助力教育事业发展,北京日报社举办了不同特色的夏令营。1985年,北京日报社举办的夏令营在革命博物馆礼堂开营,约300名中学生分别前往辽宁大连和锦州葫芦岛。很多孩子特别是一些远郊区县的孩子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看到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文化遗产,他们很受鼓舞,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1985年7月16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日报社教师学生夏令营开营》)1986年,北京日报社举办了小记者夏令营,这种中学生新闻夏令营在当时是全国头一个。小记者们在延庆游览龙庆峡、白河堡水库等景点,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美好的暑期生活,通过交流体会,彼此间也增进了友谊。(1986年8月13日《北京日报》1版,《小记者夏令营结束》)1987年,北京日报社将夏令营营址定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孩子们在参观、游览、学习和各种文体活动中度过了愉快的假期。(1987年7月3日《北京日报》1版,《本报继续举办夏令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日报社连续10多年举办夏令营活动,长江畔、黄河滨、东海岸、西北陲,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
(3)“吃苦营”锻炼“小皇帝”“小公主”
上世纪90年代,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发广泛关注,社会上出现很多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磨练意志品质的“吃苦营”,希望以吃苦的方式让“小皇帝”“小公主”们接受锻炼。
1992年,部分北京孩子参加了在内蒙古草原举办的第三届中日少年儿童探险夏令营。期间,每个孩子需要背负10公斤装有睡袋、食品、炊具的行囊,依靠地图和指南针辨别方向,寻找道路,一日三餐自己动手垒灶做饭,夜晚自己动手搭帐篷宿营。(1993年8月24日《北京日报》3版,《中日少年儿童探险夏令营闭营》)
1994年的那个暑假,吃苦夏令营的举办达到高潮。北京市中小学生帕米尔高原夏令营,带着孩子们穿越千里大戈壁,到我国帕米尔高原乌孜别里山口探险寻踪;寻觅父母足迹夏令营,带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北京知青的子女,回到父母的第二故乡,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参加田间劳动;还有抗战生活夏令营、坦克军校夏令营、草原雄鹰夏令营、石油科技夏令营等,主题都是锻炼孩子们的意志。(1994年7月13日《北京日报》1版,《暑假新主题:锻炼意志》)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中小学生帕米尔高原夏令营。参加活动的10名中小学生是从上百位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出发前还进行了一周强化体能锻炼。孩子们从北京到新疆,创造了夏令营艰苦之“最”:在戈壁荒滩上,孩子们背着20公斤重的背包在烈日下徒步行军,嘴唇干裂,前胸后背被汗浸透,帽檐结出了汗碱。期间,在家从不喝牛奶的孩子开始喝咸腥的奶茶、酸膻的羊奶;在家从不吃蒜的孩子吃饭时学会了主动找蒜;在家从不沾羊肉的孩子能一口气将羊骨汤喝得碗底朝天……一路上,孩子们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左右,还出现了恶心、头痛等高原反应,但最终还是咬着牙、含着泪坚持到了最后,轰动一时。(1994年9月3日《北京日报》6版,《征服帕米尔》)
后来,类似的夏令营不断增多。比如农家乐小学生夏令营,让孩子们吃住在农家,睡土炕,吃饸饹面、喂鸡兔、推碾子,亲身体验农家生活。(1996年7月26日《北京日报》6版,《体验农家新生活》)登山夏令营,让孩子们在4层楼高的岩壁进行模拟攀岩活动,增强信心和胆量。(1996年8月7日《北京日报》6版,《崇文中小学生攀登红螺山》)坦克之旅夏令营,不但让孩子们领略到我国各个时期的坦克、装甲运兵车等,还学习了军体拳、枪械的使用,并参加了野炊、游泳等活动。(1998年7月8日《北京日报》6版,《“坦克之旅”夏令营将开营》)
这些吃苦夏令营的举办,帮助很多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改掉了坏习惯,培养了他们自立、自信、自强和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品格。
(4)“研学营”让孩子在“玩中学”
进入新世纪,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蓬勃发展,不但参与主办者增多,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各种主题的夏令营几乎应有尽有,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当然,最受欢迎的要数可以在“玩中学”的“研学营”。
2004年暑假,北京市青年宫举办了“英国行”夏令营。营址选在英国剑桥,每天上午安排地道的英语口语学习,下午组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双休日参观世界著名景点,感受异国风光与文化。这个夏令营吸引了不少希望在短期内提高英语成绩的孩子报名。(2004年6月15日《北京日报》8版,《一个暑假三个“营”》)
2005年,丰台科技馆举办了北京首个公共安全夏令营。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办方一改过去枯燥的展板讲解,选择了边学边实践的现场演习方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模拟驾驶、紧急逃生、安全避险和消防演练。一名小学生体验后兴高采烈地表示:“妈妈给我报名的时候,我还嫌不是旅游的夏令营,不想来,没想到这儿不仅好玩儿,还能学到平时不知道的知识!”(2005年7月18日《北京日报》12版,《夏令营里学安全知识》)
2009年,北京300多名优秀高中生参加了“翱翔计划”夏令营。夏令营涉及化学、生物等不同领域,旨在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期间,一七一中学学生李静恬前往喇叭沟门和京北草原,冒着酷暑辨认植物;一六五中学学生张天带着照相机,赴武汉观测百年不遇的日全食;门头沟大峪中学学生曹原起早贪黑,赶往京郊延庆妫水河进行野外测量……孩子们在辛勤的汗水中度过了一个充实有趣的“研究型暑假”,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科学精神。(2009年8月12日《北京日报》15版,《过一个“研究型暑假”》)
2017年,北京的公园夏令营升级亮相,共包括园林文化传播等42项、115期夏令营及暑期科普游园活动。在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孩子们进行了36小时的新鲜体验:亲手触摸红尾蚺、为环尾狐猴做午餐,体验食物丰容;走进神秘地堡探索鸟类的飞行世界;探访大鲵、象龟和鳄鱼的家;通过“大象训练墙”观看大象行为训练展示操作,看饲养员如何照顾动物;“夜探”狼、狐狸、鬣狗等动物,感受夜间水禽湖不为人知的一面。参加活动后,孩子们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大大增强。(2017年7月22日《北京日报》6版,《“公园夏令营”带孩子们体验生态》)
今年暑假,京城各种夏令营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共赴盛夏之约,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实践中解锁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