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熟悉的文化名家,你不一定知道的独家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周文丽

2025-07-31 16:20 语音播报

城事

今年五月份,李培禹老师的新书《留恋的张望》出版了,这是一本人物散文集。

看到这本书,我立刻就产生了采访李老师的念头。李培禹老师,是我的老同事,曾任北京日报副刊部的主任。他是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他曾五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记者编辑们都知道这个奖项的分量。

此外,他还获得首届全国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等。李老师2014年退休以后笔耕不辍,因为他在工作的时候,很少在自己主持的版面上发表文章,退休后迎来了他的写作的井喷时期,比如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散文集《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还有列为散文名家丛书的《西河渡》,以及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诗集《失去》。他还应出版机构和朋友之托,主编了《爱在爱中》《怀念李迪》等十余本散文集杂文集和评论等。

我也想借今天的机会,推荐这本书。推荐它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本书可以说是赚足了我的眼泪,可能会说,哎呀,那是因为你泪点低,所以你就是很容易就把自己给看哭了。那么你看看书中描写的这些人物: 西部歌王王洛宾,诗坛泰斗臧克家,艺术家李雪健,于蓝,赵丽蓉,乔羽,作家刘绍棠,张中行,韩少华,金波,凸凹,李迪,梁衡……有没有你熟悉的文化名人。而且,正如新书封面的推荐语所说,“你可能很熟悉的文化名家,你不一定知道的独家故事”。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这本书有兴趣了。

再听听一些文化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作家凸凹说,虽然书的主题是留恋的张望,但作者对笔下的人物却不是掠影式的张望,而是进入人物生活和情感内部,同他们一起呼吸心跳承受和感慨。这本书深层的立意还是在于留恋,在于致敬及要恪守一些宝贵的东西。

赵伯仁对这本书的评价是:

今日读着培禹老师纪录片式叙事美学的文章。我知道这是李培禹先生在本书中的创造性运用。他以记者的职业敏感与作家的文学自觉,构建起独特的三重证据叙事体系。以原始文本陈列场景复现镜头化书写多维度声音的浮雕拼贴,构建起多维度的历史现场。这就让这些可敬可爱的艺术家大师们在文字中使读者可触可感。他对书信手稿题字等原生素材的真实,近乎一种文化考古。

而大众日报的逄春阶更是从这本书中读出了李培禹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

谁有那么幸运,中学生时写的诗就得到臧克家先生的指点,且成了大诗人的忘年交?李培禹。谁能帮助王洛宾圆梦,在北京举办庆祝他艺术生涯六十周年的大型演出?李培禹。赵丽蓉有一桩心事压在心头,他把电话打给了谁?李培禹。谁让李雪健牵挂,得到他住院的消息,执意要来看望,鼓励他用信念战胜病魔?李培禹。这些传奇式的际遇背后,藏着书写者最珍贵的品质。以真心换真心的赤子心肠,一个热心人写的文字,必然贴心暖心润心。

听完这些评价,你是不是也很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本书,跟随李培禹老师一起跟这些书中文化大家们见面。今年在端午节的时候,我去采访了李培禹老师。在他大兴的小院里,在他的绿茵书斋,听他谈起跟这些文化名人交往。

李培禹说,这本书的出版是回应两位恩师对自己的期待。这本书里,很多独家的照片,具有一定的文物史料价值。李老师说,书中很多人物已经不在了,我希望有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故事。

这本书里,李老师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李雪健,从采访机会要努力争取才能见一面李雪健,到两人成为将近四十年的老友、挚友。李老师病中,李雪健父子特意去医院看望他,鼓励他战胜病魔。

凸凹曾评价李培禹老师,“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李培禹用真诚的心,和十八位文化名人碰撞出了火花,才有这些感动人心的故事。

在《留恋的张望》里,李培禹写到了他艺术生命中影响最大的臧克家,臧克家当时住在赵堂子胡同15号,李培禹家就在同一条胡同的22号。从中学时代臧克家帮李培禹修改作品,鼓励他文学创作,到给下乡插队他赠书写信,两人的书信往来一直持续了几十年。在李老师书房里,我看到了1989年底臧老亲手书写的诗,鼓励处于逆境中的李培禹振作起来。

在李老师家客厅显眼位置挂着臧克家和浩然的肖像画。李老师说,“臧老和浩然是我的恩师,他们先后去世后,我请著名画家纪清远创作了这两幅画,看着画,感觉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李老师还透露,将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这两幅画赠送给臧克家纪念馆和浩然纪念馆。

在这本书里,李老师讲述了帮助西部歌王王洛宾圆梦的故事。1995年李老师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努力积极筹备,王洛宾艺术生涯六十周年文艺晚会在北京举行。他还促成了臧克家和王洛宾两位世纪老人的会面。

这本书里,有两篇回忆作家李迪的文章。李老师说,自己跟迪兄的约定,自己做到了。

赵丽蓉痛失好友,想写篇悼念文章,她把电话打给了李培禹。李培禹还为李雪健和赵丽蓉老师的合作牵过线,到底咋回事,去买本书看看就知道了。我只能感叹一句,李老师这人脉也是无敌了。

采访李老师那天是端午节,和李老师约采访非常顺利,李老师在他的小院热情地接待我,介绍他的小院,院子里每棵树都有故事。他还兴致勃勃地介绍他收藏书画,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带我们去他常去的饭店吃到了炖大肘子,离开的时候还给我剪了两枝杏。是的两枝,没有摘果子,是直接剪了硕果累累的两根树枝。可是我的采访拖到今天才跟大家见面。原因是,采访结束我才回过味儿来,自己能不能胜任这样一个专访。于是,这本书在看了电子版之后,我又看了纸质书,也有了很多感动落泪的瞬间。我对前辈作家们以及李培禹老师的好友们对他的评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一边充满敬畏地仰望着书里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又心中忐忑地回望,我的文字里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我是不是能在文章中表达出李培禹老师作为作家,而不是我隔壁的同事,和蔼的师长的风骨。

想起来我们坐在大兴小院里,初夏的凉风吹过,偶尔有熟透的杏儿噗噗落地,听着李老师娓娓道来,讲述他做记者时的趣事。当阵雨突至,我们转场到四壁名家书画的客厅,一抬头是李老师三十岁时风度翩翩的照片,再转头是大病初愈,一脸温和笑容的长者。我知道,几小时的采访太短,有太多的故事来不及聆听,但是好在,有《留恋的张望》,还有即将于下半年出版的书《又是遍野槐花香》。

提示大家,一定要买纸质书,这本书特意加张印制了大字版,方便各个年龄的读者阅读。而且捧着书,感受着它的分量,才更能读懂《留恋的张望》里那些前辈文学家、艺术家对人生对艺术解读的厚重。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