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让优良文风在全媒体时代蔚然成风
新闻战线微信公众号

2025-07-31 16:28 语音播报


让优良文风在全媒体时代蔚然成风

文风如镜,映照思想;文章似舟,承载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文风建设视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从延安整风运动中反对党八股的铿锵号角,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的是对“文以载道”初心的坚守。

“党风决定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文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风“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的根本性问题,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风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全媒体时代改进文风的根本遵循。

当前,全媒体时代浪潮奔涌而来,传播技术迭代升级与受众需求多元分化交织激荡,舆论生态、媒体格局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方面,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接收者”升级为“创作者”,信息产能呈几何级数增长,文风语态更加丰富多元;另一方面,内容价值密度被稀释、虚假信息泛滥成灾等问题如影随形。

主流媒体作为舆论场的“定盘星”,必须将改进文风作为提升宣传引导力的关键抓手,以优质内容回应用户对信息价值的深层诉求,在系统性变革中认清“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新语态,更要坚守正确方向导向、深厚人民情怀、新闻专业精神。

改进文风是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守正创新的核心引擎,是触及灵魂的系统变革,更是主流媒体重塑公信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以文风之“变”撬动传播效能之“进”,才能在舆论生态深刻变革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战线把改进作风文风、坚守主流价值作为履职尽责的重要工作,在弘扬传统好文风上下功夫,在构建新话语体系上出实招,思想鲜活、短小精悍的精品佳作更多了,形态多样、表达新颖的融媒爆款更多了,群众爱听爱看、共鸣共情的烟火新篇更多了,改文风取得初步成效,新闻舆论工作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但也要清醒看到,不良作风、不正文风仍在某些方面“隐形变异”:有的陷入“长文情结”,洋洋洒洒数千言却离题万里;有的秉持“文件思维”,从概念到概念、从文件到文件,让受众望而却步;有的迷信“技术万能”,AI生成内容泛滥导致文风“失温”;有的陷入“流量陷阱”,为博眼球不惜制造荒诞标题、猎奇内容,严重损害新闻专业精神。

这些现象折射出新闻战线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7月3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在人民日报社组织召开“全媒体时代改进作风文风”专题评议会。

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推动新闻战线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积弊,以“守正创新”的智慧开拓新局,让优良文风在全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强化政治引领,把稳思想之舵,筑牢改进文风的“定盘星”

全媒体时代改进文风,根本在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在系统性变革中强化思想引领力,以理论清醒保证政治坚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

要把准理论武装“导航仪”,深刻认识改进文风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凝聚党心民心的关键举措,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文风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动指南。

要把稳政治方向“定盘星”,在“守正”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创新”中开拓发展新局,既坚守正确方向导向、深厚人民情怀、新闻专业精神的“不变内核”,又以“变”应变推动文风与时俱进。

要筑牢学识涵养根底,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既深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又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更锤炼“短实新”文字功夫,让文章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温度。

特别要注重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彰显文风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鲜活文风直抵人心,使党的声音在多元传播中精准触达受众,为媒体变革注入红色动能。

深耕调查研究,走好群众路线,夯实改进文风的“压舱石”

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现场”永远在基层一线、在群众身边。

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石,在系统性变革中重塑新闻生产流程,让“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成为媒体转型的核心价值导向。

要带着“脚力”深入现场,像浙江卫视“川源蹲点工作室”那样,把基层观察点延伸到“神经末梢”,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调研成果丰富报道内涵;带着“眼力”发现新变,在时代变迁中捕捉新情况、新问题,提炼出有思想深度的报道主题;要带着“脑力”思考转化,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用有情有神的笔触书写时代答卷。

同时,要善用网络“活水”,在“读者点题”“留言专区”等互动中倾听民声,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传递党的声音;要锤炼语言“活力”,把谚语俗语转化为生动表达,让政策解读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情”。

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深蹲式调研”与“碎片化采集”的结合,既要像“新春走基层”那样蹲点深入采访,也要善于通过“全民拍”“随手记”等渠道收集群众碎片化素材,让文风既厚重又鲜活。

此外,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调研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捕捉网民关注热点,将线上数据与线下调研相互印证,使新闻报道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连党心、接民心”。

传承优良传统,激发创新活力,激活改进文风的“动力源”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优良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要以守正创新为路径,在系统性变革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运营模式上实现一体化发展,让优良传统、优良文风在新的传播格局中焕发新的生机。

要以专业精神改进文风之“术”,让政策解读更接地气;以精品意识坚守文风之“本”,在标题打磨、内容生产上下足“绣花功夫”;以机制之力汇聚文风之“源”,培养既懂技术又善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为年轻骨干搭建展示平台,让“文章高手”“视频能手”脱颖而出。

特别要注重传统媒体优势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创新——既要用好传统优势,又要探索“VR全景新闻”“AI辅助写作”等新技术应用,让文风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遵循传播规律,创新表达方式,拓展改进文风的“新路径”

改进文风要以传播规律为遵循,在系统性变革中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让文风创新成为提升传播效能的关键变量。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可视化、互动化”特征,要顺应这一趋势创新文风表达。

以技术赋能丰富报道样态,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新媒体IP《主播说联播》那样,用三维声效、动态漫画等新技术让内容“活起来”;以创新表达提高传播效能,像中国日报“小彭”工作室那样用“平民视角”讲述宏大主题,在分众化传播中提升受众黏性;以强化互动凝聚思想共识,像人民网、新华网那样把评论区打造成“数字广场”,在权威性与网感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主流价值在互动中深入人心。

同时,积极探索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受众习惯,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更加响亮。

强化用户意识,提升服务效能,搭建改进文风的“连心桥”

改进文风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系统性变革中重塑媒体与用户的关系,让“服务人民、贴近人民”成为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全媒体时代,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内容的参与者、传播者和评判者。

要深入研究用户行为习惯和信息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技术手段,精准把握不同用户群体的阅读偏好,实现内容供给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

要注重用户体验,优化内容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提高信息的易读性、可懂性和可传播性。比如,针对移动端用户,采用更加简洁明了的排版设计,缩短阅读时长,提高信息获取效率;针对社交媒体用户,运用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和互动形式,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黏性。

建立健全用户反馈机制,通过评论区、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式,及时收集用户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文风和内容质量,让用户真正成为新闻报道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完善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筑牢改进文风的“防火墙”

改进文风要以制度建设为支撑,在系统性变革中构建长效机制,为文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要健全评价体系,将“短实新”导向贯穿中国新闻奖评选全过程,引导编辑记者树立正确文风导向。

强化培训机制,开设文风建设专题研修班,邀请一线优秀记者分享经验,组织专家学者解读政策理论,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文风素养。

完善监督机制,注重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结合,让改进文风成为新闻战线的行动自觉。

推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文风建设协同机制,加强新闻媒体、学术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改进文风的强大合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新闻舆论生态。

以文风之“变”推动传播效能之“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新闻战线同心协力、久久为功。唯有让优良文风成为新闻工作的鲜明标识,才能在时代变革中勇立潮头,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中国记协将持续发力引领推动,通过“四力”教育实践、中国新闻奖评选等方式,推动“短实新”文风落地生根;持续发力榜样示范,用好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文有新风”等栏目,讲好新闻人转作风改文风的故事。

(作者刘思扬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本文根据其在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全媒体时代改进作风文风”专题评议会上的讲话整理)

最新文章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