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枪林弹雨中度过我们的青春!一起重温——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夏开晗 实习生 陈芃 美编 关印

2025-08-02 08:00

热点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日报客户端精选出多部抗战题材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英勇军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展现中华儿女齐心抗战的英姿。本期推荐经典影片——《战火中的青春》。

影视介绍

《战火中的青春》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电影。由王炎执导,庞学勤、王苏娅、林农等人主演。该片于1959年12月1日在中国上映。影片根据陆柱国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改编,讲述了女扮男装的解放军副排长高山和排长雷振林革命友谊的故事。

剧情简介

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某地。我军某分队与敌激战一昼夜,伤亡惨重,弹药也将告罄。增援部队赶到后,救出女扮男装的高山。排长雷振林对新调来当副排长的高山很不以为然,他好战心切,常常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规劝。高山不想在战友面前暴露自己女性身份,在战斗和生活中她和男兵一样,摸爬滚打、英勇顽强,深得战友的拥戴。在一次阻击战中,雷振林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代价,关键时刻,高山挺身而出,冒着炮火救了他,自己则负伤住进医院。血的教训令雷振林异常懊悔,当他到医院看望受伤的高山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

导演故事

王炎

王炎,山东烟台人,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

1943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系。后任八路军一二〇师战斗剧社、延安西北电影工学队、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1954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

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寻爱记》。1959年,执导剧情电影《战火中的青春》。1964年,执导剧情电影《独立大队》。1987年,凭借剧情电影《女人国的污染报告》入围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93年,与王星军联合执导剧情电影《阿曼尼萨罕》,该片获得中国电影政府奖特别荣誉奖、第1届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评委特别奖。

编剧故事

陆柱国

陆柱国,河南省宜阳县人,国家一级编剧、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理事、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

1950年,陆柱国创作个人首部小说《决斗》。1953年,出版长篇小说《上甘岭》。1957年,陆柱国与毛烽合作编写了电影剧本《最后一个冬天》,该剧本获得中国文化部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三等奖。1959年,由其担任编剧的战争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上映。1977年,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西南凯歌》获得第1届“夏衍文学奖”一等奖。1986年,担任剧情电影《通天塔》的编剧。1997年,陆柱凭借战争电影《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获得第8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编剧奖、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2005年,凭借战争电影《太行山上》获得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2007年,陆柱国获得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陆柱国是我国成就卓著的电影编剧,心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挚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默默耕耘。他的剧本善于关注个人情感,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以细节震撼人心,以真情催人奋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业界专家的赞誉。

演员故事

王苏娅

1938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女演员。她出演的角色以强悍、泼辣著称。

1949年5月,年仅11岁的她参军,加入了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少年艺术队。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肄业。1959年,在电影《五朵金花》中饰演炼钢厂金花;同年,主演影片《战火中的青春》。1975年,在电影《海霞》中饰演阿洪嫂。

庞学勤

江苏省滨海县人,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1944年,他15岁时投身革命,曾随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参加过淮海战役。他在部队当过文化教员、文工团员、炮兵连指导员。1951年,他被选送到中央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1955年庞学勤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他在银幕上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1957年林农导演的《边寨烽火》里的边防军指导员。庞学勤自己则通过这一次实践,懂得了作为电影演员不仅要注意人物外表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刻画人物心灵的真实,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1959年,主演剧情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一改自己在生活中文静、矜持的性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粗犷勇猛、大大咧咧,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解放军排长的形象。1962年,庞学勤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中国电影二十二大影星。1971年,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团长。1984年,主演剧情电影《花园街五号》。1991年,主演剧情电影《追赶太阳的人们》。2014年,庞学勤获得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林农

四川省南充县人,中国导演。

1938年9月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学戏剧。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鲁艺毕业后,在鲁迅艺术学校文工团当演员,曾参加《钦差大臣》、《日出》及歌剧《白毛女》的演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东北干部团奔赴解放区东北文工团,后来调到沈阳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讲师。解放后,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林农曾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讲师,解放后先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在《卫国保家》、《上饶集中营》、《丰收》中任副导演。先后拍摄了《小姑贤》、《边寨烽火》、《党的女儿》、《甲午风云》、《闯王旗》、《大渡河》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林农的导演手法简练、结构严谨,刻画人物精细。

除导演作外,林农还编写了电影文学剧本《西安事变》等。

马世达

安徽芜湖人。1950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改为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班学习。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任演员。1955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平原游击队》、《国庆十点钟》、《工地青年》、《战火中的青春》、《神秧手》、《烽火列车》、《冬梅》、《炉火正红》、《南海的早晨》、《车轮滚滚》等影片。在银幕上一直担当配角,塑造的多为工农兵的正面人物形象,表演朴素、真实、生动、自然。1976年后从事导演工作。先后执导了《希望这不是真的》、《爱珠》、《八卦莲花掌》等影片。

张辉

原名张守田,河北乐亭人,电影导演、演员。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冀东军区十三分区海滨剧社演员等职。1952年考入中央电影局电影学校表演系,1953 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1955年调至长春电影制片厂。他曾在《董存瑞》《冰山上的来客》《上甘岭》等十几部影片中出演角色。从影四十余年间,他扮演的角色类型多样。后期他转型从事导演工作,执导了《不该发生的故事》《元帅与士兵》《狼犬历险记》等多部电影,其中《不该发生的故事》荣获1983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二等奖、第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曾担任吉林省电影家协会理事,2011年荣获吉林省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成就奖

幕后花絮

影片讲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现代花木兰”的故事,一方面生动塑造了高山这一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雷振林与高山在战火中凝结出的珍贵的友情和爱情。影片在叙事结构上不落俗套,没有在高山女扮男装的问题上大做文章,而是通过这一特殊事件,以新颖的角色根据陆柱国小说《踏平东海千顷浪》部分章节改编(作者曾以《战火中的青春》为名在《人民文学》杂志选载)。影片以传奇性的情节,轻松愉快的喜剧格调,展示了解放战争中期的战斗生活场景,塑造了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高山和排长雷振林两个青年革命军人的英雄形象。

综合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等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影视展播

编辑:夏开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