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今清东陵:清代关内第一陵——孝陵(12)
2025-08-01 11: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孝陵是清东陵营建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陵寝,其实际的工期只有一年九个月时间,所以民间一直流传着“拆明陵,建清陵”的传说。那么偌大的孝陵,怎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成呢?孝陵的修建到底是不是拆了明朝的陵寝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解密一下吧!

孝陵于康熙二年二月十五日正式兴工,全体建筑于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完工,前后只用了一年零九个月时间,如果扣去冬季的停工时间,则工期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偌大的孝陵,怎么会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建成呢?

1991年至1993年全面维修孝陵,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队的工人们在拆卸孝陵大殿和配殿木构架时发现,许多梁枋檁桁都是由大件改成的,而且这些木构件全部是名贵的金丝楠木,后来又发现大殿天花板的背面刻有一些不规范的文字,显然是当时木匠们做的标记。摘录如下:

清馥殿明间龙井南一路东二块,字头朝东。

清馥殿右次间中南三路东一块,字头朝东。

清馥殿稍间中南一路东三块,字头朝东……

在清理神道碑亭旧天花板时,在背面也发现了一些刀刻的文字,如:

锦芳亭东七块向北外,

锦芳亭东二路向北九块......

这些天花板上的文字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强,明显是当时工匠为了安装方便顺手做的记号。这些文字无可争辩地表明,这些天花板曾经是清馥殿、锦芳亭的天花板。连天花板都被拆来用上了,何况主体梁架?所以说,孝陵的木构件也是取自清馥殿、锦芳亭的构件。

那么清馥殿、锦芳亭又是哪里的建筑呢?经过考证得知,这是一组明代的建筑,地点在北京北海的西岸。清馥殿面阔九间,规制崇宏,所用木料规格高,尺寸大,用到孝陵面阔仅五间的大殿上,必须要由大改小。锦芳亭是清馥殿这组建筑中的一座次要建筑。

从孝陵的石料来看,也多为旧料,很可能也是从其它建筑上移过来用的。孝陵的砖,规格也很杂,从上面的标记上看,也是陈年的旧砖,不是专为建孝陵而烧制的。

根据这些情况可知,孝陵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因为用的大部分是现成的旧料,可以节省大量的工时和经费。可以想像,在顺治帝崩逝时,清朝的经济还比较困难,为了让他早日入土为安,使用旧料快速建陵,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

从另一方面讲,“拆明陵,建清陵”的说法也站不住脚。清朝入关以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曾经极力拢络广大汉族人民,特别是汉族的知识分子。首先,清廷以帝王之礼安葬了崇祯皇帝,并把为崇祯皇帝殉死的太监王承恩葬在崇祯帝思陵旁边,以慰籍亡灵。

同时,顺治、康熙等皇帝还多次颁发保护明陵的谕旨,拨银子维修明陵,并派专人加以看护。特别是康熙、乾隆、嘉庆皇帝,还曾多次以万乘之尊拜谒明陵。

从清廷对明朝的一贯抚恤政策看,清朝皇帝怎么可能为了一己之私,甘冒引起骂名,失去民心的风险,去干拆毁明陵的蠢事呢?可以断定,“拆明陵,建清陵”的事是不存在的,准确地说应该是“拆明宫,建孝陵”。

图片:徐贺齐 王 建 河马先生 乍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编辑:李 晔

总编:杨晓健


作者:

清东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