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存皇城墙里的奥秘探究
2025-08-01 11: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贵宾楼饭店处的皇城墙
南池子东侧的皇城墙
原二十八中西侧的皇城墙的折角
府右街东侧的皇城墙

说起北京现存皇城墙(简称皇墙),即使一些老北京人也感到有些陌生。若得空,从贵宾楼饭店西侧始,顺着皇墙根西行,先后经南河沿南口、南池子南口、天安门广场、南长街南口、新华门,一直到府右街南口,折而北行到灵境胡同东口,高大的红墙不就在你的身边吗!目前国内专注研究皇城及皇墙的专家学者为数不多,特别是对现存皇墙变故缺乏深度考究,以致无论在历史书写和文化内涵介绍中,皇城的概念,尤其是对现存皇墙演变,几乎在大众的视野中逐渐淡忘或模糊了。

皇墙尚存知多少

柏林自由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汉学系博士研究生贾长宝撰长篇专题论文《民国前期北京皇城城墙拆毁研究(1915-1930)》(载《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1期),主要依据民国市政档案、报刊文章、政府公告等一手资料,对民国前期皇墙遭受破坏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论述。在论文开篇记述:皇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共历3次增筑,总长约13公里,并引北京市文物局编《文物工作使用手册》;“2003年测量仅存1900米”,其中绝大部分损毁于1930年之前。又在其论文“1928-1930皇城墙的‘喘息之机’与‘最后一劫’”记述:“不幸的是,自北平首任特别市长何其巩19295月卸任后的第5个月起,北面皇墙又被拆除了1公里,遭受了民国阶段的最后一劫……19588月,中央决议为迎接国庆10周年而大规模扩建天安门广场,次年初皇城最南端的中华门被拆除,清代皇城的9座皇城门,只剩了天安门一座,至此,原先13公里长的皇墙只剩下1900米的一小段,孤零零地屹立至今。”

贾博士在其论文中多次说现存皇墙仅剩1900米。但又在其论文“1927年军政府国务院组织的‘京师拆卖城垣案’调查”中的“图21927924日前已拆、未拆之皇墙分段还原图”(图下注资料来源:据档案《国务院关于派专员前往查办拆卖京师皇城事件的咨函及查办京师拆卖城垣办事处的来函以及京都市政公所报送的拆卖皇城有关文卷的函》北京市档案馆藏,北平市工务局档案,J017/001/00261,整理)。该“还原图”中未拆的皇墙起始范围包括了今府右街南口至灵境胡同东口中南海南海的西红墙(附贾长宝绘;1927924日前已拆、未拆之皇墙分段还原图)。今灵境胡同东口,中南海南海西红墙折西的红墙断面依然尚存。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博士李纬文著《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版)第一章“红门红墙”第三目“明实两定”记述:贾长宝在其《民国前期北京皇城城墙拆毁研究(1915-1930)》中对明清北京皇城在不同时期的长度数据做了详尽的总结……这座高大的皇城墙直至20世纪初仍然基本完好。在17-19世纪,它曾频繁出现在西方传教士与旅行家等在华人士的笔下……在这些作品中,创作于1760年左右,可能为法国传教士钱德明组织中西方绘者在京绘制并寄回法国的画册《论中国建筑》(李纬文译著《论中国建筑——18世纪法国传教士笔下中国的建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中有一幅水粉画,很可能是西方世界看到的第一幅表现皇城墙细节的作品。这幅图像与多幅表现中国各类墙垣的图像并列,以中文标注“皇城大墙”,相当细致地表现了皇城墙从瓦顶、冰盘檐、红色墙面到散水的各部细节。

张先得先生撰《明清北京城垣和城门》(载《北京文博》2000年第2期)记述: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墙垣较元代萧墙向外扩展,周长近22里,呈不规则方形,西南缺角。墙用明城砖砌筑,抹麻刀灰,涂红土,顶覆黄琉璃瓦,墙高6米,墙基厚2米,顶厚1.7米。皇墙北垣长约2460米,位于今平安大街中段之地安门东、西大街南侧一线;东垣长约2150米,位于今东皇城根北口至今贵宾楼对面一线。西垣长约2644米,初建时因西长安街西端有元代“双塔庆寿寺”(19554月拆除),故西垣自西皇城根北口至灵境胡同向东南斜至今府右街中段,再南至府右街南口,形成皇城西南之缺角。南垣长约1650米,自今府右街南口至北京饭店迤西一线……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师李燮平、常欣撰《明清官修书籍中的皇城记载与明初皇城周长》(载《北京文博》2000年第2期)记述:通过几种不同对比可以发现;清代官修书所记皇城尺度有如下关系:“1.乾隆《会典》记载的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是清代所测从大清门,历长安左、右门,绕东安、西安、地安六门的垣墙长度。即以大清门为起止点绕皇城一周的总长。该尺度不包括两长安门间所狭天安门及墩台两侧垣的长度(364米),也不包括后来所建成的东、西三座门的垣长。2.《国朝宫史》所记三千三百四丈三尺九寸,是后来所测以皇城正门天安门为起止,历东安、西安、地安四门为週迴的皇城长度;四百七十一丈三尺六寸,是大清门至两长安门环抱千步廊和‘T’字型广场的围墙长度;一百五十五丈是长安左门到东三座门的增建垣墙长度,一百六十七丈五尺一寸是长安右门至西三座门的增建垣墙长度。”李工、常工的分析不仅详实,而且在论文中还给出了:“由于图量南垣未包括两长安门内以内的天安门及其墩台两侧垣墙长度,该段长约364米……”

《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简称文物志,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篇“文物考古”中记述:皇城是保护紫禁城外围的城墙,皇城内大部分为苑囿、皇家庙宇、内务府衙署、库藏、局作。平民百姓不得居住。清代始有极少数王公、公主府第及御赐住宅……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初建时因西长安街西端有元代“大庆寿寺”,故西垣自西皇城北口至今西皇城根南街南口沿灵境胡同折向东,至今府右街中段中南海西墙,再南至府右街南口,形成皇城西南之缺角。南垣长约1770米,自今府右街南口至今北京饭店迤西一线。南垣正中为天安门……皇城南垣于1912年拆通南池子、南长街处二豁口,并于1917年建红墙黄琉璃瓦木梳背式顶三孔券门各1座……现皇城南垣尚存南池子南口、南长街南口、及中南海之南墙等数段。(笔者注:现南池子南口木梳背门式中间门洞与左侧门洞间红墙上嵌有东城区人民政府19866月置“皇城墙区文保”碑,左侧门稍东红墙下立有北京市文物局20066月置“皇城墙市文保”碑)

张先得先生的“南垣长约1650米”,《文物志》记的“南垣长约1770米”,而贾长宝博士专题论文又以1913年内务部职方司测绘处按1:8500比例尺,图幅规格为102.5厘米×94.7厘米,绘制的《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及1916年京都市政公所测绘科改绘的1:8000比例尺《京都市内外城地图》,导入AutoCAD软件,得到皇墙南垣(新华门两侧八字墙取直,并计入“凹”进去的天安门及其两侧垣墙)长约2082米。由此考辨;“南垣长约1650米、1770米”之算法,大概均未包含天安门“凹”进去红墙部分,也就是今位于天安门东、西观礼台后面,天安门城台衔接的皇墙及折南的东、西红墙。实测东、西观礼台后面的皇墙长约280米,折南的东、西红墙长约80米。这样一算,南垣总长约2010~2130米,北京现存皇城墙就不止1900米了,若再加上府右街南口至灵境胡同东口段约500米的红墙,现存皇墙总长度约为2500~2600米左右,这还不算太庙130多米的“南围墙”红墙在内。

南垣两墙夹金水

2002年,东城区人民政府腾退疏浚成的菖蒲河遗址公园,位于南池子南口皇墙里面,东西长约510米,南北阔约40米。菖蒲河始见于明,是外金水河承天门以东段,过天妃阁(今称天妃闸),汇入御河,俗称东银丝沟,清乾隆时改称菖蒲河。吴文桂主编《北京志·水务志(1991-2010)》(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第三篇“水利工程建设”第二章第五节“中心城区水系治理”菖蒲河恢复工程记述:菖蒲河历史上是一条明沟,位于长安街北侧,西连天安门前玉带河,东接御河,全长496米。中南海退水自日知阁闸流出后入中山公园,经水榭出公园东墙入天安门玉带河,过玉带河出口闸后进入菖蒲河,最后东流入御河暗沟,是内城水系的尾闾。1973年和1982年,先后将菖蒲河明渠改建为宽3米,高2米的雨水暗沟,向东过南河沿大街后接入现状御河下水道,共长505米。2001年北京市王府井地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项目法人,负责修缮文物古迹南皇城墙,并在菖蒲河原址上修建菖蒲河遗址公园,再现以水景为主的皇家园林,20025月开工,当年920日竣工。

实地踏勘可知,菖蒲河遗址公园北岸西段,有天安门东墙东延部分,长约130米,与东西长安街上的皇墙建制完全相同,不同的是砌筑的明城砖外面没有抹灰刷红土子。这道大墙的里面就是太庙,太庙宰牲亭建筑群的东、西围墙衔接的就是这道大墙,由此形成了南垣两墙夹外金水河东银丝沟段的样貌(附菖蒲河西段照片1幅)。这道大墙与太庙西围墙折角处的红墙下面有砖券青白石口涵洞1座,宽约3.5米,覆石条盖板,故宫筒子河水沿飞龙桥胡同走向的暗沟从这个涵洞流入菖蒲河。

天安门城楼东侧的东大墙到北京太庙宰牲亭迤东的皇城墙
故宫筒子河水入菖蒲河涵洞

明嘉靖十一年(1532)礼部尚书夏言在《折浮议以慎庙制疏》(载东北师范大学奚利君《南宫奏稿校注附考》),及嘉靖十四年(1535)夏言《进呈世庙规制疏》(载《桂洲奏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60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均称承天门以东的皇墙包括东延部分为“承天门东墙”。今天我们一般称其为太庙或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南围墙,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硕士闫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太庙建筑研究》中称其为“皇城墙”,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博士李纬文在其著《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中称其为“皇城大墙”。那么,依照明嘉靖时礼部尚书夏言的称谓,社稷坛南围墙也有承天门西大墙吗?

今天,我们走进中山公园南门西行,已经看不到像菖蒲河公园那样两墙夹外金水河的样貌了。与天安门东墙对应的,天安门西大墙南折红墙西侧,仅有一段复建的矮红墙与天安门西红墙相接,矮红墙南北向墙根下面即外金水河水进入天安门前玉带河的进水孔,一涵,拱券式,青白石砌筑。矮复墙南面即天安门西红墙里面的公共卫生间。恰如《中山公园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在第一章第五节坛墙中所记:“南面系借皇城城墙,在其西段内,建复墙一段与西大墙相接。”

中山公园入外金水河的水闸及改建的矮墙

夏言(14821548年),字公谨,号桂洲,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省贵溪市)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十五年迁兵科给事中。明世宗继位后,辅佐明世宗推动“大礼议”,大获圣宠,嘉靖十年后累迁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嘉靖十七年冬李时卒,成为内阁首辅。十八年后,陷入武定侯郭勋与礼部尚书严嵩的倾轧之中,逐渐失去圣宠,历三罢三复。二十七年正月,在议收复河套事件中,受到严嵩构陷,冬十月坐罪处死。明穆宗继位,得以平反昭雪,追谥“文愍”。着有《桂洲集》《南宫奏稿》传世。《明史》卷196有传。

金梁著《北京宫殿志》(载1955年金梁自刊油印本)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紫禁城内外的下水道”记述:“在紫禁城西面也有一条外围河道,就是现在中山公园和天安门前面的那一条河道。这条河道的线路最短,它的来源乃是从中南海分流出来的,在南海的东岸有东西向的一道小河流汇为小池塘,就是流水音和千尺雪那一带的水。在千尺雪东边有座鱼乐亭,亭东南是日知阁,就在日知阁的东墙下面从出水闸流出南海的外面。沿着河沟一直向东流,这就是现在南长街南口的西银丝沟,它的俗名又叫织女桥北河沿筒子河,简称叫北河沿。”

金梁继续说:“北河沿的水,向东从马路上面的织女桥下穿过向东流,再沿着中山公园西墙外边折而向南流……到了1922年的时候,中山公园因为扩充园景,展修西部围墙,把原先隔在公园围墙外的河道圈入园内……这条河道流到中山公园的西南角的地方,又折向东流,就是现在公园水榭南边的南河沿。在公园未成立以前,这条河并不在社稷坛的南墙内,因社稷坛南墙另有一道坛墙,名叫社稷坛南围墙,又叫外坛墙。这条河是在这南围墙外,皇城墙的里面,名也叫西银丝沟或织女桥南河沿……在中山公园计划成立的时候,因扩展南围墙,把旧南围墙拆掉了……”

金梁的记述与朱启钤《中央公园记》(载《中山公园志》第266-267页)“西拓缭垣,收织女桥御河于园内,南流东注,迤逦以出皇城。撤西南复垣,引渠为池,累土为山,花坞、水榭映带左右,有水木明瑟之胜”镌刻拓片完全吻合。

金梁(1878-1962),字息侯,浙江杭县今属余杭人,满洲正白旗瓜尔佳氏后裔。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历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内城警厅知事,奉天新民府知府,奉天政务厅厅长等职。民国成立后,任清史馆校对总阅。后经张作霖保荐,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奉天地方维持会委员,伪满奉天博物馆馆长等职。旋即来津,与清朝遗老组织“城南诗社”等各类团体。新中国成立后迁居北京,在国家文物部门任顾问等职。着有《四朝佚闻》《黑龙江通志》《奉天通志》《天坛志略》等。

明嘉靖朝礼部尚书夏言所称“承天门东墙”,金梁所称“社稷坛南围墙”,参阅康熙八年《皇城宫殿衙署图》(载《建筑史学刊》20201期、2021年第2期和第3期),及乾隆十五年《内府绘制京城全图》(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印制的《清乾隆内府绘制京城全图(第三函)》,可见皇城南垣天安门以东段,今菖蒲河北岸是有皇城墙垣的,以西段社稷坛外金水河西段(西银丝沟东段)北岸也是有一道大墙的,也有一段两墙夹金水的样貌,即织女河的东段——西银丝沟也是夹在两道红墙之间的。

皇城天安门东大墙。公厕北面的两个门洞,分属于市水务局和天安门广场管理处

天安门东墙衔接太庙南围墙往东延伸部分,按乾隆十五年《内府绘制京城全图》仅保留了太庙南围墙以东,墙下有排水拱形涵洞的一小段,推测皇史窚迤南菖蒲河北岸的红墙约毁于康熙八年至乾隆十五年间;天安门西墙社稷坛南围墙迤西延伸到南海东南角的红墙约毁于民国前期的1921-1927年间。据李纬文彩绘《明代皇城图》(载李纬文著《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书中的内夹页)和陈宗蕃编著《燕都丛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明代,这道红墙内的东面是宝钞司,西面清代是南府。南府本为吴驸马府邸,后改为升平署。1913年在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支持下,升平署辟为京师公立第一女子中学。为了师生进出学校方便,在校园南墙开辟了校门,直通西长安街。1952年学校改名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之后改为二十八中,再后改为一六一中学,门牌号是西长安街1号”。2018年北京161中学进行了搬迁,现校门已封闭,恢复了皇城南墙此处原貌。

裁弯取直南海墙

若仔细走读皇墙南垣及府右街段,你会发现新华门两侧皇墙基本是砥直的,只在原161中学校门(西长安街1号)西侧出现一处直角形折墙;而府右街南口至灵境胡同东口的皇墙北端略有缩进弯曲,其南段也基本为砥直的,并且府右街南口与西长安街皇墙的交接不是弧形,而呈直角形。这里的皇墙也是西苑南海的西垣和南垣墙,在明清时均呈弧形状,何时演变成这样的呢?这还需要从康熙八年(1669)《皇城宫殿衙署图》和乾隆十五年《内府绘制京城全图》说起。

清康熙八年《皇城宫殿衙署图》是目前已知有关北京皇城建筑布局的皇家舆图中年代最早的一幅,是研究北京都城史与建筑史的珍贵图像资料。该图自193511月后流离转徙,直到2008年方现身台北故宫博物院《笔画千里——院藏古舆图特展》。2013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签订协议,获得此图高清复制版,图画中的大量细节由此得以一一展现。天津大学王其亨张凤梧教授撰写了《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解读》进行了详尽的断代考究。

从康熙八年《皇城宫殿衙署图》辨识;皇城南垣西段天安门西墙及长安右门以北的皇墙,亦呈并行双线一直延伸到南海东南角,与南海墙弧形垣相交。图中还没有出现府右街,但可见位于外金水河西段上的织女桥。两墙间织女河南折东流拐弯处还有一座土地庙。皇城南垣东段天安门东墙及长安左门以北的皇墙,也呈并行双线一直延伸到御河西岸,与皇城东垣相接。图中还没有出现南池子,但可见位于外金水河东段上的牛郎桥及天妃阁。东南角上的普胜寺标注的是吗哈噶喇庙。

从乾隆十五年《内府绘制京城全图》辨识;皇城南垣西段天安门西墙及长安右门以北的皇墙,与康熙八年《皇城宫殿衙署图》变化不大,南海南岸还没有建筑宝月楼。两道红墙夹织女河迤西为南花园及南府东院、南府西院。皇城南垣东段天安门东墙及长安左门以北的皇墙,有了明显变化。菖蒲河北岸的红墙仅到太庙南围墙稍东为止,再往东变成了民居住房。东南角上是建于清顺治八年的普胜寺,即吗哈噶喇庙。寺内原有“顺治八年普胜寺创建碑”“乾隆九年普胜寺重修碑”,现藏于北京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

李燮平著《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丛考》(紫禁城出版社20069月版)记述;综明清两代历史考察,皇城的最初变化实际发生在明代,时间均在宣德朝。一次是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宣宗御驾亲征将其押解至京师,“九月丙申,命行在工部作馆于西安门内,处高煦夫妇、男女。其饮食、衣服之奉悉仍旧无改。”(载赵其昌主编《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一册,第416-417页);一次是宣德七年,“六月甲辰,上以东安门外缘河居人,逼近黄墙,喧嚣之声彻于大内,命行在工部改筑黄墙于河东。”(载赵其昌主编《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一册,第526页)。

新华门系1913年,袁世凯考虑到设在中南海的总统府没有院门,进出要穿过紫禁城,遂将南海的宝月楼改造为门楼,拆除楼前的皇墙,再新砌两堵八字墙,将八月楼与两侧皇墙自然连接在一起,并在宝月楼底层新开大门,命名为“新华门”。(载《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1期,贾长宝撰《民国前期北京皇城城墙拆毁研究<1915-1930>》)

(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国朝宫室》(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卷14记述:瀛台之南,隔池相对为宝月楼。液池南岸向无殿宇,乾隆戊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楼于此。北与瀛台相对,南临皇城,俯见长安西街。清高宗弘历御制宝月楼记:“宝月楼者,介于瀛台南岸适中,北对迎熏亭。亭与台皆胜国遗址,岁时修葺增减,无大营造。顾液池南岸,逼近皇城,长以二百丈计,阔以四丈计,地既狭,前朝未置宫室。每临台南望,嫌其直长,鲜屏蔽,则命奉宸既景既相,约之椓之。鸠工戊寅之春,落成是岁之秋。久欲为记,辄以片时来往,率卽成咏罢辍。兹始叙而记之。盖兹楼之经始也,拟以三层,既觉太侈,则减其一。延不过七间,袤不过二丈。据岸者十之四,据池者百之一。池不觉其窄,岸不觉其长。拾级而登,布席而坐,则云阁琼台,诡峯古槐,峭蒨巉岩,耸翠流丹,若三壶之隐现于镜海云天者,北眺之胜概也。凭窗下视,迥出皇城,三市五都,隐赈纵横,贾贸墆鬻,列隧百重,华盖珂马,剑佩簪缨,抚兹繁庶,益切保泰与持盈,此则南临之所会也……”

又《御制题宝月楼诗》己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南岸嫌长因构楼,楼临直北望瀛洲。

一泓水镜呈当面,满魄氷轮映举头。

金掌夜盘流沆瀣,玉街晨佩响琳球。

康家佳句谁能继,处上常殷保泰谋。

《国朝宫室》卷15“西苑中”记述:“其东南层峦磊砢,飞瀑下注,汇而为池,仿佛吴中寒山千尺雪。作室其上,南向,匾曰:千尺雪……又东为鱼乐亭……循池岸折而南,为日知阁。阁建石梁上,下为水闸。太液池水从此出,达于织女桥者也……又南,有楼三层,北向临水,曰云绘楼……又折而西南,为清音阁……由清音阁沿堤而南,土山隆起,山岭有门三楹,北向。入门,崇基二层,上为同豫轩。轩广五楹,其西与宝月楼相望。”

云绘楼·清音阁系皇家园林建筑,原在中南海内南海东岸。因年久失修,已经破旧,1954年因施工需要,拟以拆除。建筑学家梁思成等考虑到这组古建筑物的结构和风格独具特色,建议保留。周总理表示赞同,决定将其易地重建。为此还偕同梁等到陶然亭公园勘踏择址,亲自决定将其迁建到陶然亭西南面的武家窑遗址上(载《陶然亭公园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版)。

据《国朝宫史》卷11“皇城……正南门榜曰大清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重建于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及乾隆御制“宝月楼记”,乾隆二十二年御制同豫轩得句“因迥为高得轩榭,蜃窗俯处见闾阎。对时育物恒关切,士习民风藉验觇。春色满皇州入咏,后乐以天下同忺。心殷保泰戒鸣豫,周易分明注福谦。”同豫轩应添筑于乾隆二十一年,即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重建皇墙期间。

综上所述是否可以推测;中南海南海的西红墙(府右街南口至灵境胡同东口段皇墙)和南垣红墙(新华门东西两侧的皇墙),由明清时的“弧形皇墙”裁弯取直,概源于乾隆二十一年添建同豫轩、二十三年添建宝月楼时期。按乾隆“御制宝月楼记”的尺度宝月楼“袤不过二丈”,约合今6.4米,进深仅一间,今皇墙南垣新华门两侧的皇墙应该还是明代的皇城墙遗构,只不过是被清高宗弘历在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有所裁弯取直罢了。


作者:

李忠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