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非遗小院”,8部影像志讲非遗活态传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何蕊

2025-08-01 14:27 语音播报

城事

近日,北京联合大学与贵州省台江县共建非遗小院,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师生团队利用暑假到当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度体验和学习苗族古歌、织锦、苗绣等非遗技艺,形成了8部各具特色的非遗影像志短片。未来,这些作品将通过竞赛、评比等形式展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非遗传承人教女儿苗绣技艺

妈妈,你在绣什么?我也想学。大一学生韩硕的短片里,记录了一段苗绣传承人和女儿的对话,成了作品的点睛之笔。她说,希望通过这段画面体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对这项历史悠久的技艺产生兴趣。台江苗族刺绣是当地传统手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纹样独特、色彩丰富。我第一次见到苗绣服饰,就被精美的纹饰吸引了。韩硕说,传承人还教她数纱绣的技法,带她体会非遗技艺熟能生巧的门道。大一学生杜思怡拍摄的是苗族织锦,在短片中重点刻画了传承人触摸织机,手握工具穿梭、打结的动作细节。

非遗传承人教北京联合大学学生苗绣技艺

贵州省台江县拥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从织锦、蜡染、苗绣、银饰锻制的精工巧思,到米酒、酸汤酿造的生活哲学,再到剪纸艺术里的民俗技艺,师生们通过撰写脚本、现场拍摄采访和亲手体验,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

未来,将有更多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被挖掘出来。拍摄非遗影像志短片是一种生动的教学形式,希望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用年轻的创意赋能非遗传承和保护。北京联大教授、活动带队教师朱利峰说,依托非遗小院”建设,该院还将安排更多学生到当地采风、做非遗讲解员等。学生们还会将8部非遗影像志短片编辑整合成纪录片,把生动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