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 07:45
7月31日,缅甸国防与安全委员会宣布:自8月1日起,全国紧急状态正式解除,并公布新联邦政府、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的组建计划,由吴纽梭担任新的联邦政府总理,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担任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主席。
缅甸代总统、缅甸国防军总司令、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主席敏昂莱。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缅甸在历经数年的政治动荡后,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节点上,其政治格局即将迎来重大转变。
政治动荡下的权力重组。
2021年2月,缅甸军方发动政变,推翻了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政府,宣布全国进入为期一年的紧急状态。
此后,军方通过国家管理委员会(SAC)连续6次延长紧急状态。
结束紧急状态。
7月31日,缅甸国防与安全委员会宣布,国家管理委员会(SAC)解散,并接受了敏昂莱关于完成国家管理委员会职责的报告。
这是自2021年国防军接管政权以来,缅甸政局首次发生重大变化,标志着“紧急状态”时期正式结束。
缅甸由国家管理委员会(SAC)直接统治进入了由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主导的、新的宪法过渡阶段。
组建过渡政府。
此次组建的新联邦政府由文官背景的吴纽梭担任国家总理,并兼任国家计划部联邦部长。
缅甸新一届政府的国家总理吴纽梭。
政府内阁由30名成员组成,大部分现任部长得以留任,并新设立了四个总统府部长职位。
虽然总理一职由吴纽梭担任,但缅甸同时成立了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敏昂莱以临时总统、国防军总司令身份任主席,国防军副总司令梭温任副主席,成员包括新任总理吴纽梭以及国防、内政、外交、边境事务等核心部门的部长和军方高级将领。
该委员会名义上将“为国防安全、社会安宁以及成功举行大选等事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高效的协调”,实则是未来一个时期缅甸的最高决策机构。
通过这个委员会,敏昂莱依然牢牢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
为全国大选铺路。
缅甸当局结束全国紧急状态和组建过渡政府,意在为全国大选铺路,进而恢复国内正常的政治秩序并重构政权合法性。
根据2008年缅甸宪法,紧急状态结束后,必须在6个月内举行大选。
7月30日,敏昂莱在内比都发表演讲,明确将于今年12月举行选举,并将尽力确保所有合格选民都能投票。
据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的初步规划,选举将在全国267个镇区展开,采用“最多票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投票方式。
军政府推动全国选举,标志着缅甸政局从“紧急状态”向“过渡看守”的重大转变。
缅甸发展稳定依旧任重道远。
紧急状态解除后,缅甸过渡政府依然面临两大难题:内战裂痕与财政失血。
内战延宕,冲突不断。
缅甸曾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殖民者采取“分而治之”政策,给后来的缅甸民族冲突和政治动荡埋下了祸根。
缅甸20多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为争取政治权力,实现政治诉求,民族地方武装与政府军冲突不断。
2020年,“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在昂山素季领导下胜选,获得83%的议会席位,取得压倒性胜利,而缅甸军方支持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仅获7%席位。
2021年2月,缅甸军方以大选中存在舞弊行为为由,扣押时任总统温敏和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代总统敏瑞宣布全国进入为期一年的紧急状态,国家权力移交给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
缅甸军政府掌权四年来,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反政府武装与缅甸政府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愈演愈烈。
但缅甸政府军屡屡处于下风,形成了“政府军压制、少数民族反抗、政府军失败、少数民族拒绝和谈”的恶性循环,导致国内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
在中国积极斡旋下,今年年初缅甸各方达成停火协议,但今年6月停火协议到期后,缅甸国内冲突再起,局势再次面临动荡。
民生凋敝,财政失血。
缅甸的经济在过去几年中承受了巨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货币贬值、通胀高企,加上美西方制裁,造成缅甸民生凋敝、财政失血。
近几年,缅甸多次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今年3月,缅甸遭受了7.9级超强地震,灾情惨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5年3月,缅甸发生7.9级大地震。
长期的内战导致外资纷纷逃离,缅甸国内产业发展受阻。今年4月,缅甸通胀率飙升至34%,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大量人口陷入贫困,基础服务设施瘫痪,民众对改善生活状况的诉求愈发强烈。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表示,2025年,缅甸全国近350万人无家可归,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的人数从2021年的210万飙升到近2000万人,医疗卫生体系濒临崩溃,犯罪率激增。
让缅甸经济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宣布对缅甸输美商品征收40%的关税,波及服装、海产品、木材等多个缅甸支柱性出口行业。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缅甸财政压力,让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如何在大选前妥善应对这些问题,是缅甸新政府必须回答的课题。
当前,缅甸政局走到了一个充满变数的“十字路口”。
新政府的组建,是权力结构的重新洗牌,更是对国家未来道路的一次重要选择。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