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 21:12
2025年7月29日,北京时间5点10分,太阳照常升起。7点10分,北京解除暴雨红色预警,降为暴雨黄色预警。
此前6天,北京遭遇极端强降雨,平均降雨量密云区366.6毫米、平谷区347.9毫米、怀柔区229.9毫米,局地降水量达到500毫米以上。强降雨形成山洪,叠加上游来水暴涨,破坏力极大。北部山区中的40个乡镇、31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在此次极端强降雨过程中损毁严重。
7月27日凌晨3点,密云水库出现1959年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水库水位达到155.59米,蓄水量达到36.3亿立方米,刷新历史极值。27日下午3点,密云水库启动泄流。
北京的灾情始终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的防汛救灾工作,7月28日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果断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灾情发生后,及时启动央地、军地协同联动机制,协调中部战区、北京卫戍区、武警部队和安能集团等央企,调集兵力和大型机械设备参与抢险救灾;其中,6000余名部队官兵和消防指战员投入防汛抢险工作。
雨情告急!山乡成孤岛
7月27日,怀柔区琉璃庙镇碾子湾村传来了求救信号。7月26日夜里,怀柔区琉璃庙镇遭受暴雨,碾子湾村下属的5个自然村与外界失联。海淀消防支队接到命令要连夜出发支援怀柔,目的是要探寻这几个村的安危,把情况摸清楚。
去往琉璃庙镇政府的路上一路畅通,直到分水岭隧道。这条隧道名副其实,被隧道隔开的两端,仿佛是两个世界。隧道的这头一路畅通,另一头道路受损,树木倒伏,雨还在不停地下,河水湍急,而且一过隧道手机就没有信号了。
就在这时,队员接到了求救信息,必须迅速抵达碾子湾村营救两名受伤群众。一名游客在避险时,想踩着类似于墩布池的东西把孩子送上高处,但因为地面滑、天又黑,抱着孩子摔了下来,划出了约四五十公分长的伤口。紧急情况下,他们只能先在村里每家每户地寻找包扎和消毒的各类药品。
消防队员们从镇政府出发向碾子湾村挺进,徒步没多久,就被断裂的老公营村大桥拦住去路。河水湍急,队员们不得不沿山绕河道而行。原本4公里的路程,却花了四个半小时才抵达后河套村。没想到再次遭遇第二处断桥,这是通往碾子湾村的必经之路。30余米长的桥两端都被水流冲走了,只剩下中间部分屹立在湍急的河水中。
海淀区北安河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周星宇回忆,当时水深约三四米左右,他们把一些长而坚固的树木抬到河边,用绳子绑住,想搭建一座浮桥。但木头一放到河面上就立刻被冲走,而且河面宽约十二三米,那么长的树木也不太合适。不断尝试中,天色黑了下来,几次搭桥都以失败告终。周星宇带领队员们只好就地借宿在一家村民家里。当天夜里,他们反复模拟搭建绳桥系统。
第二天清晨5点,队伍再次来到河边。对岸传来消息:受伤的女游客开始发烧,已陷入半昏迷状态。情况危急,周星宇意识到必须派出一名队员作为攻坚力量,冒险游过激流开辟救生通道。队员吉克约布主动请缨,表示有把握。周星宇在他身上绑好安全绳后,吉克约布毅然下水。
这个决定让周星宇承受着巨大压力。前年,北安河消防站一名叫冯振的同志在23·7特大暴雨抢险救灾中壮烈牺牲,这是所有指战员心中永远的痛。吉克约布在游到一半时,被水流猛烈下冲,他坦言那一刻很害怕,不知水深几许,水下又有多少障碍物。
最终,吉克约布成功渡河。在苏卿臣副支队长的指挥下,一名队员涉水过去后,在对岸制作支点,固定绳索,成功搭建起绳索系统。借助绳桥,9名队员迅速过河,争分夺秒前去转运伤员,其余队员则继续搭建更牢固的木头浮桥。
受伤女游客后来回忆,经过漫长等待,当千辛万苦的消防员出现在面前时,她的心终于落了地。她记得消防员们穿越险阻的方式——过石头、木头、泥地、河流和断桥,甚至在最危险时两次将她固定在滑索上运送,很难想象消防员是怎么翻山越岭来到这里的。
就在伤员担架通过新建的木头浮桥向外转运时,苏卿臣副支队长带领20名队员逆流而上,同样借助这座浮桥,将饮用水、食物、医疗物资一步步艰难送入山中。然而,在上游不远处,他们又遭遇了一处断桥。
队员小龙看到,对岸被困群众一直在呼喊,声音在湍急的河流声中隐约可辨。他们表情焦灼,显得十分无助。对面犹如孤岛,救援队需要再次设法渡河,这次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从中午到下午6点,一只蓝色的盆子被用作临时渡河工具,一次次往返,最终转运出80多名游客。这一天,海淀消防支队共转移疏散177名游客和群众。战士们一路负重前行,每人肩扛着约20公斤的补给品。苏卿臣副支队长给队员们下了命令:今天携带的面包和矿泉水,谁都不能吃,一口水都不能喝。徒步两三小时运上来的物资太不容易,必须全部留给碾子湾的群众。
7月28日中午12点,北京市全市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20时启动灾害预警一级响应。当日晚8点到次日早7点,极端强降雨再次来袭。
孙胡沟求救!悬崖架“人梯”
7月28日上午10点,一条来自孙胡沟村的求救信息引发关注。7月29日清晨,在琉璃庙镇执行防汛救灾任务第三天的何洪星,接到了救援孙胡沟村的指令。孙胡沟村下辖9个自然村,现居住人口约300人,几乎全部被困,断水断电。
何洪星率队向孙胡沟村深处推进。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队伍先后往返三次,安全转移了100多位村民。但仍有近一半村民,被一条落差近4米高的小路困在村子深处。如何用担架抬或背行动不便的村民下去,成了难题。
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更增加了救援的难度。随时可能袭来的暴雨,不可预知的地质灾害,危险如同夜色一样笼罩着所有人。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中队长刘野和排长野俊男在一户村民家意外发现了一架梯子。“道长(指何洪星),你看这个能不能用?”何洪星当即决定:用!
这成为了一座用血肉之躯托举的生命之桥。梯子左侧悬空,找不到任何支撑点。现场决定:战士们用肩膀扛起梯子!
一名战士描述了他背着老奶奶下梯子的情景:一手紧紧护住背上的老人,另一只手撑着旁边的墙壁,为了保持平衡,每一步都走得极其小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安全地把老人背下去。他的战友们则用手臂和身体在下方搭起人桥,支撑着他一步步向下挪动。
另一位参与扛梯的战士回忆:当时他处在梯子最上端的位置,身后战友们在斜下方排成一列,共同用身体支撑。大家用上半身和双手死死贴紧梯子,几乎用尽上半身所有力气确保梯子稳固不晃,好让上面的战友安全转移伤员和老人。他们硬扛了将近一个小时,没人敢变换姿势或松懈,生怕任何一点失误或力量不支导致梯子滑脱。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最终让群众成功转移。
征服了这条险路,距离转运点还有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夜色中,湍急的河水、倒伏的树木、随时滚落的乱石,每一步都是对武警战士的严峻考验。战士们依靠强光手电照亮前路,武警战士头灯上的光柱,是漆黑的山谷中唯一的光亮,为转运的村民照亮前路。他们每到一个涉水点,都要先试探水深,然后沿着山体较浅处用简易木板搭建临时浮桥。战士们则全部下水,站在浮桥两侧,用身体确保通道安全畅通。
被困群众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才4个月。7月30日凌晨一点半左右,在孙胡沟发出求救约40小时后,约300名被困村民在救援人员的护送下,跋山涉水,全部安全转移。何洪星动情地说,在战争年代,老百姓为我们解放军用肩扛起一个梯子,如今新时代,我们的武警战士为老百姓用双肩扛起了他们回家的平安之路。
众志成城!守护家园太阳照常升起
7月29日清晨,当武警北京总队的官兵艰难挺进孙胡沟村的时刻,碾子湾村两个伤员安然脱险,在医院接受治疗。与此同时,进入碾子湾村的第一座大桥老公营村大桥,已经打通了阻断,可以步行通过。但村里的转运仍在继续。因为留在4个村的170余人,大多数是行动能力偏弱的老人。
截至8月30日,海淀消防支队成功转运村民和游客375人,涉及5个自然村,6平方公里村域。
7月29日晚上结束当天的任务,回到琉璃庙镇,苏卿臣副支队长的手机终于连上了信号。他动情地说道:“我们来的71名同志,我应该是年龄最长的,也是参加消防工作时间最长的。队员中好多都是00后,他们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救援任务。
暴雨中的营救从未间断。全市迅速组织力量转移群众10.4万人,全力搜寻被困和失联人员、营救受困群众5400余人。
7月29日上午,在宁村新桥堤岸上,一段1.6公里长的沙袋堤坝,承受住了来自密云水库泄水的压力,从上游奔涌而来的水,从桥下安全通过。这座由10万袋沙袋筑起的堤坝,由千余名武警官兵连夜搬运,牢牢守住了密云城区的安全。
多年后,当人们回忆这段人生中刻骨铭心的经历,也许并不会记得这些救援英雄们的名字。
8月1日,“八一建军节”,北京时间5点12分,太阳照常升起。人民子弟兵仍然奋战在抢险现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