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人格”
2025-08-05 10:1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人格”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如:说某人“人格高尚”“有人格魅力”,说某种行为“有损人格”“人格分裂”,有时要求别人“请尊重我的人格”。可若深究“人格”到底是什么,许多人却未必能说出一二。其实,“人格”并不玄奥,它只是汉字“人”与“格”的一次寻常握手,看似简单的词汇,承载着一个人最为核心的精神特质和道德品质,成了我们每个人头顶上的隐形冠冕。人格就像我们内在的精神名片,无声却有力地展示着我们是怎样的人。

追溯起来,“人格”一词并非土生土长的汉语词汇,而是近代从日语中借用过来的翻译词,对应英文中的“personality”。但奇妙的是,这个外来词在汉语土壤中生根发芽后,逐渐褪去了单纯的心理学色彩,而染上了浓厚的道德意味。在中国人的日常使用中,“人格”不仅指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更包含着这个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

翻开古籍,虽然找不到“人格”这个合成词,但关于人的品格、德行的讨论却源远流长。《论语》中孔子讲“仁”,孟子谈“浩然之气”,其实都是在探讨人格的构成。古人用“君子”与“小人”来划分人格的高下,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勾勒人格完善的路径。这种将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的传统,使得汉语中的“人格”概念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伦理取向。先说“人”。《说文解字》里写:“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短短九个字,把人在万物中的位置钉得牢牢的。甲骨文里的“人”像侧身鞠躬,谦卑而直立,既会弯腰,又能顶天,这姿势本身就暗含了做人的分寸感。再说“格”。“格”最早是树木的长枝条,后来引申为“法式、标准”,再往后又添了“推究、纠正”的意思。《礼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格”,就是“推究到底”。于是,“人”与“格”一相逢,便生出“人格”——人之所以为人的那条准绳,那把看不见的尺子。孔子夸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是在说颜回的人格稳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在勾勒一条挺拔的人格轮廓。直到近代,日本学者用汉字翻译英文personality,我们才发现“人格”二字早已等在中文里,像量身定做的旧衣,只不过重新熨烫了一遍。于是,人格就成了“一个人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总和”,说得更家常一点:它是一个人长期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别人想起你时脑海里浮现的那股味道。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格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饭桌上,有人总是先给老人小孩夹菜;公交车上,有人默默为孕妇让座;办公室里,有人主动承担额外工作而不张扬。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际上都是人格的自然流露。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选择,日积月累地塑造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人格像一棵树,根扎在遗传,干长在环境,枝叶却由自己修剪。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在最细微的地方露马脚。这些小事像碎玻璃,在太阳底下闪着光,拼起来就是一张完整的“人格照片”。在日常生活中,人格有着丰富的含义。从道德层面讲,它关乎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生活选择时遵循的道德准则,一个诚实守信、善良正直的人,往往被认为具有高尚的人格;在法律意义上,人格代表着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所具备的权利和义务,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拥有平等的人格尊严;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是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涵盖了我们的性格、气质、价值观、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共同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我们。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体育赋予我们健康的体魄,让我们有精力去应对生活的挑战;智育帮助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使我们能够理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德育培养我们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秉持善良和正直;美育则让我们懂得欣赏美、创造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体系。

既然人格有高低,就必然有让人蹙眉的那几类。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特质普遍令人反感。其一为指责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仿佛浑身长满了刺,一旦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张口便是怪罪和指责。和他们在一起,你会感觉自己仿佛永远是错的一方。和指责型人格的人相处久了,会让人变得压抑、自我怀疑,仿佛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其二是反驳型人格。拥有反驳型人格的人,就像永远停不下来的“抬杠机器”,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要唱反调。不管有理没理,他们都要和你争论一番,仿佛只有通过反驳别人,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这样的人交流,只会让人感到疲惫和无奈,因为你永远无法说服他们,只会陷入无谓的争论和消耗之中。其三是卖惨型人格。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喜欢卖惨的人,他们仿佛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中,逢人便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一开始,我们可能会表示同情和理解,可时间久了,他们的卖惨就会变成一种负担。过度卖惨不仅会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还会影响身边人的心情,让周围的人也变得压抑和沮丧。其四是打压型人格。这种类型人格的人,就像站在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泼冷水者”,无论我们取得什么成绩,他们都会想尽办法贬低和否定。他们见不得别人好,总是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来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和打压型人格的人相处,会让我们的热情被浇灭,自信心被摧毁,甚至可能会让我们放弃自己的梦想。其五是伪善型人格。这种人格表现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说话时满口仁义道德,行事时却唯利是图,如同戴着精心制作的面具生活。这种人最可怕之处不在于他们的恶行本身,而在于他们能够用道德的语言包装不道德的行为,用高尚的理由掩饰卑劣的动机。这类人最令人不齿之处在于,他们玷污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使得真诚这一最简单的人格品质变成了稀缺资源。其六是那些极端自私自利型人格。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视他人为工具,将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价值之上。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从不顾及他人感受和社会规则。这种人格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彻底的道德盲目——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理想而牺牲,为他人而奉献。在他们眼中,所有高尚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人格的蔓延会导致社会陷入“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野蛮状态,使人类退回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最后还有一类令人反感的人格是那些毫无原则的投机者。他们像墙头草一样随风倒,没有固定的信念与立场,有的只是对权力与利益的无限趋附。这种人的人格核心是空洞的,他们的“自我”只是一面镜子,反射着周围环境的影像。古代批评的“曲学阿世”之辈,今天依然大行其道。他们消解了人格的同一性与连续性,使人与人之间的稳定交往变得困难。这类人就像行走的黑洞,不断吞噬着周围的善意与正能量。

说完了负面,自然要追问另一面:我们到底该把人格打磨成什么样?古人用“君子”二字做了示范:温润如玉,外不欺人,内不自欺;今人爱说“靠谱”,其实是一回事。首要特征是真诚。一个真诚的人不伪装、不做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与这样的人交往,你会感到安心,因为你知道他展现的就是真实的自己。诚信正直是人格的基石,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一个诚信正直的人,言出必行,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为了利益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诚信正直的力量。其次是善良。善良的人对世界怀有温情,愿意体谅他人处境,乐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善良宽容是人格中最温暖的光芒,它能照亮他人的世界,也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强大。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宽容的人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善良宽容的人。比如,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邻里之间,互相帮忙照顾孩子、收发快递;当别人不小心犯错时,我们给予一个理解的微笑和一句安慰的话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蕴含着善良宽容的力量,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拥有善良宽容的人格,会使我们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在成就自己。再者是责任感。责任心是人格的有力担当,它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有责任心的人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对待每一项任务都一丝不苟,尽力做到最好;在生活中,他们关心家人、朋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消防员们在火灾发生时,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海救人;医生们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救死扶伤;老师们辛勤耕耘,培育祖国的未来。他们都是有责任心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的含义。拥有强烈的责任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当然,优秀的人格不止这几样,像“勇敢”“踏实”的个性,坚韧不拔的意志、独立思考的能力、宽容大度的胸怀,都是优秀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公认的好品质。

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塑造自己的良好人格呢?首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别觉得“善良”“真诚”这些品质多高大上,其实帮邻居捎个快递,跟同事说句“辛苦了”,答应别人的事记在心里,这些小事做好了,好的人格自然就慢慢养成了。有的朋友特别细心,每次跟他约好时间,他总会提前几分钟到;别人跟他说个小秘密,他从不往外传。就这些小事,让大家都觉得他靠谱,愿意跟他来往。其次要学会自省。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反思是塑造优秀人格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要学会定期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每天晚上,我们可以花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当天的经历,想想自己在与他人相处、面对困难时的表现,有没有做到诚信正直、善良宽容、乐观积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让自己不断进步。再次要多接触正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阅读经典好书,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人格境界。古人以圣贤为镜,今天我们可以把范围扩大:一本好书、一位真朋友、一部好电影,甚至一段让你脸红的评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一面镜子。生活里其实有很多“人格榜样”,可能是总是笑眯眯的楼下阿姨,可能是工作认真负责的同事,也可能是说话算话的朋友。多看看他们怎么待人接物,学着他们的样子去做,慢慢就会发现,自己也在悄悄改变。塑造优秀人格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实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环节。人格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在现实生活的风雨中逐渐长成的参天大树。只有在与人交往中,在应对复杂情境时,在面临利益与原则冲突的考验关头,一个人的真实人格才会显现并得到锤炼。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正是强调道德认知必须转化为道德实践才有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生活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心。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培养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参与团队项目,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勇敢地迎接挑战,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我们才能真正塑造出优秀的人格。

其实对普通人来说,塑造好的人格,不就是想让身边的人觉得“跟这个人打交道,舒服、放心”吗?不就是想让自己活得更坦荡、更安心吗?从今天起,试着对人真诚一点,对事认真一点,对承诺靠谱一点,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人格越来越有分量,生活也越来越顺畅。毕竟,好的人格就像阳光,不仅能照亮自己,也能温暖别人。

人格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咬文嚼字地剖析人格,我们了解了它的含义、令人反感厌恶的人格类型、我们应追求的理想人格以及塑造优秀人格的方法,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雕琢自己的人格,努力成为一个诚信正直、善良宽容、乐观积极、有责任心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人格的培养没有捷径,它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就像园丁培育花木一样,我们要耐心地修剪自己的坏习惯,浇灌自己的善念,让自己的人格之树茁壮成长。这个过程或许缓慢,但每一步都算数。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修身如执玉,不可有一毫之瑕。”意思是修养自身就像捧着一块美玉,容不得半点瑕疵。这种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说到底,人格是一个人的精神名片。它不像财富那样可以快速积累,不像权力那样可以突然获得,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持续的修炼。但正因为如此,人格才显得格外珍贵。它不是用来跟别人比的,也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一定多有钱、多有权,但一定活得踏实、活得安心,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该怎么做人。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唯有高尚的人格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我们真正的精神家园。当我们老去时,回顾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就是人格之于人生的终极意义。


作者:

晋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