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14:37
近日,针对医疗机构利用谐音、形容词等暗示疗效的门诊名称误导患者等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医疗机构要遵循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清晰准确的原则进行门诊命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公序良俗、标新立异、容易引发社会焦虑和争议的门诊名称,一律不得使用。
患者就诊的第一步是找对科室。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的门诊名称,不少患者在第一步上就犯了难。据报道,有的机构利用谐音制造噱头,如妇科诊所取名“诶去毗危”,音译自HPV(人类乳头瘤病毒英文名简写),暗示治疗隐私疾病。有的门诊名称,如“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等,表述并不准确。有的门诊名称擅用“神奇”“速效”等前缀,夸大疗效。有的套用知名医院名称,如“协和同康”“华山医疗”等山寨名称,让患者误以为门诊与权威医疗机构有关联。望着奇葩的门诊名称,患者最大的疑问就是:这里治的到底啥病?
门诊名称设谜题,只会绕晕患者。挂错号、走错科,不仅让患者多走一段弯路,也可能耽误病情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即便医院直接说HPV也未必了解,何况还要拐道弯,搞个音译版。“含蓄”、误导性门诊名称,相当于人为设置就医障碍,拉低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患者挂号、换号多费一遍事,其实医院也要多做一遍无用功,就医秩序因此受到干扰,何苦来哉。
门诊名称就像路标,最应该清晰准确,让患者快速找到就诊科室,减少无效奔波。国家卫健委要求门诊名称应当与诊疗科目相匹配,不得使用模糊、笼统或容易混淆,可能产生歧义或误导患者,利用谐音、形容词等暗示疗效的名称,就是想让门诊名称指得清“路”、带得好“路”,让患者问诊不再“迷路”。通知特别提到,医疗机构要全面梳理本机构门诊设置与命名情况,对门诊设置与命名不规范问题立行立改。整治门诊取名乱象,本质上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要求不合规的马上改名,体现主管部门的决心与力度。
医疗是最基本的民生,门诊是就医最直接的渠道。患者多跑一段路、多换一次号,看似是小事,但改善就医体验、以患者为中心,就应该不以事小而不为。让患者看病不再猜谜、轻松享受高效的医疗服务,相信规范门诊名称不是终点。期待更多举措出台,让患者看病不会被困在谜题里,让百姓就医更便捷、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