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15:32
2024年1月,东城区选派10名党员干部,赴怀柔区担任第七批驻村第一书记,为期2年。此轮强降雨,4名驻村第一书记所在的琉璃庙镇是怀柔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连续降雨,汛情告急。在怀柔区琉璃庙镇的防汛一线,东城区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以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初心,在各自坚守的岗位上书写着动人篇章。他们中,有人隔空连线稳住“孤岛”民心、护送百余村民脱险,还有人自掏腰包备物资、深夜奔波转移群众;有人逆行在洪水中探路、引路,还有人日均徒步20余公里转移村民。从转移安置到物资保障,从疏浚排涝到安抚民心,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筑牢防汛救灾的“红色堤坝”,让“驻村第一书记”的初心在风雨中愈发闪亮。
隔山不隔心
“孤岛”村民的“定心丸”与“引路人”
一日三餐供应充足,闲暇时能看场电影解闷,若有头疼脑热,医疗队及时上门问诊……北京101中学怀柔分校安置点里,130余名村民已安稳住下,琉璃庙镇青石岭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东城区北新桥街道选派)刘晓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刘晓彬(左)协助村民转移。
青石岭村与琉璃庙镇中心直线距离不过10公里,“往常从镇里回村都是走前青路,沿路大约行驶12公里,不到20分钟就到。”刘晓彬向记者回忆道。可在这场持续特大暴雨中,前青路多处被山洪泥石流封堵,进入青石岭村的最重要的一条“生命通道”就此切断。另一条经琉辛路及东青路进村的道路,也被泥石流阻断,青石岭村成了一座“孤岛”。130余名村民困在村中,已下班回到镇里宿舍的刘晓彬也被挡在了村外。
“人回不去,心必须始终跟村民们拴在一起。”在青石岭村水、电、路全断的困境中,刘晓彬一刻不停地与村内干部保持联络,一边细致摸排受灾情况,一边及时通报外围救援进展。一声声叮咛、一次次通报,像一颗定心丸,稳稳安住了村里所有人的心。
经过实地勘察、作业,救援团队最终选取了经琉辛路及东青路进入青石岭村的道路进行抢修。7台挖掘机轰鸣作响,在150米高差的陡峭山体间硬生生凿出一条“天梯”。历经7小时连续鏖战,7月30日下午,百米通道终于贯通,青石岭村迎来了通车的曙光。刘晓彬紧随部队官兵第一时间冲回村里,挨家挨户敲门、搀扶、疏导,全力协助转移人员。当晚7时许,两辆军用卡车满载着被困人员缓缓驶离,车灯照亮了脱困的路——这其中,最年长者已年近九旬。
转移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后,刘晓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琉璃庙镇政府设置的咨询点,投入到联络接待工作中。从防汛抢险时的争分夺秒、冲锋在前,到咨询接待时的耐心细致、温情服务,角色在变,初心始终未改。这位共产党员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他最坚定的信念:“服从组织安排,守好每个岗位!”
深夜转移护村民
“水火无情,咱人有情”
“天气预报近期还有雨,说不定会有更多村民转移过来。咱们得随时准备着,让大伙儿一进安置点就跟回了自家一样踏实。”8月2日下午,琉璃庙镇河北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东城区东华门街道选派)王刚正蹲在琉璃庙镇中心小学安置点里,忙着安装床铺。
王刚(右三)前往安置点看望村民。
自打驻村,王刚总说自己像闯进了“新考场”,遇上的挑战全是“超纲题”。而这轮降雨和防汛硬仗,更是在他心里刻下了太多难忘的画面。“头回见积水漫到一层楼那么高。”回想起来,王刚的语气里仍带着一丝感慨:“那一刻,才算真懂了什么是‘水火无情’。”
可水火再烈,烈不过人心的暖。这份暖意,藏在干部们的果敢里,也浸在第一书记的使命中。琉璃庙镇是怀柔区受灾最重的地方,汛情刚起,王刚就拉上其他驻村书记,开着两辆车往近40公里外的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赶,自掏腰包把饮用水、方便面等急需物资塞满了后备厢。道路一打通,他又扎进周边几个村子挨家挨户敲门劝离,累计接送武警官兵60余人次,转移疏散山区村民150余人。
王刚几乎每天都要转遍几个安置点。“雷哥,这几天住得惯不?”“四哥身子骨咋样?缺啥少啥跟我说,别客气!”熟稔的称呼里,藏着他驻村的用心。村里老人多、体力跟不上,他就四处找项目,最后引进了蝎子养殖——投入少、占地小,不用费啥劲,正合老人们的心意。村民跟他处成了亲人,49岁的王刚也成了大伙儿眼里“能托付事”的第一书记。每次他往安置点一进,村民们老远就招呼:“王刚来了!”那股子亲近劲儿,挡都挡不住。
说起这些天的连轴转,王刚摆摆手一笑:“都一样,谁不辛苦啊?”望着安置点里整齐的床铺,王刚眼里亮堂堂的:“还是那句话,水火无情,可咱人有情。只要大家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大的坎儿,咱也能迈过去!”
救灾硬仗里“开路先锋”
逆行洪水中架起“生命通道”
连日来强降雨如注,怀柔区琉璃庙镇崎峰茶村被洪水撕开一道道口子。琉璃庙镇崎峰茶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东城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选派)张威,成了这场救灾硬仗里关键的“探路者”与“领路人”。
张威(左二)推着行动不便的村民转移。
7月28日晚9点,雨幕裹着夜色,刚抢通的国道仅容一车通行。“村里处于失联状态,现在必须摸清路况,不然村民转不出来。”张威带着6辆警车、10余名干警驶入黑暗。车灯劈开雨雾,碾过断树、倾斜的电线杆与泥石流痕迹,平时10分钟的路,那天开了40多分钟,10余处滑坡断面让车轮数次打滑。“我们心里都很发怵,但想到村里200余名滞留村民,只能往前冲。”他事后回忆。
探路结果明确:大巴车寸步难行,必须换中巴。次日清晨,1辆警车开路,11辆中巴车再度进山。一夜暴雨让路面成了泥沼,中巴车陷在淤泥里动弹不得,只能由警车在前面拖拽,加上又调来的两辆越野车增援,才把车拽出泥坑。这是张威第二次上山,他也因此成了被寄予厚望的“领路人”。
崎峰茶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绵延10公里,其中有3个村车辆可及,张威乘越野车带队疏散;另两个村被河道冲断了去路,他便带着民警沿着冲毁的房屋边缘,在齐膝的泥浆里攀爬。“跟着张书记走,心里踏实!”村干部的喊声混着挖掘机的作业声,六七台机械正堆筑临时土路。从上午10点到深夜11点半,他尽心尽力协调、安抚,200余名群众被安全转移。
最上游的村里还困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婴儿等11人。7月30日早上,6辆越野车涉水直抵村民家门口,抱着9个月大婴儿的母亲红了眼眶:“给你们添麻烦了……”张威耐心指挥大家小心转移,在第三次上山时终于将最后一批村民接下山。
如今,安置点的村民已衣食无忧,张威仍在忙着带路清淤、协调修通水电。从摸黑探路到蹚水引路,这位第一书记用脚步在洪水里架起了一条“生命通道”,用担当诠释了“驻村第一书记”六个字的重量。
从转移群众到灾后重建
用行动书写“无伤亡”答卷
8月4日清晨8点,晨曦微露中,琉璃庙镇龙泉峪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东城区总工会选派)刘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志愿者组成的约200人队伍,从镇政府整装出发,沿着河道展开了新一天的搜救工作。近四日来,每日徒步20余公里搜寻“生命奇迹”,已成为他和队友们刻在心底的坚持。“不管山路多泥泞崎岖,我们搜救组的唯一目标就是找到失联群众。早一刻找到,他们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刘翥的话语里透着不容动摇的坚定。
暴雨袭来的几日,刘翥几乎未曾合眼。那场来势汹汹的降雨,瞬间冲毁了村镇所有道路,水电网络齐齐中断,水位在眼前飞速上涨。他始终悬着一颗心,与村干部并肩奋战在抢险救灾最前沿——饿了就啃几口面包,往往刚咬下两口,就被紧急任务催着放下食物,转身投入更要紧的工作中。
在刘翥心里,村民的安全永远是压过一切的头等大事。“我们第一时间转移了处于泥石流隐患区和危旧房屋里的村民,先集中到村委会,再用大巴车转运至安置点,135人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伤亡。”说起这段经历,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欣慰。
洪水退去后,刘翥又马不停蹄地与村干部一同投入受灾情况统计。“村里有5户村民家进了泥沙,堆得足有3米高,还有8户进水、5户遭遇泥石流侵袭。”看着眼前的情景,他深深明白清淤和消杀工作刻不容缓,立刻多方联络社会资源,号召各方力量加入全村的搜救、清淤及灾后重建工作。
从怀柔城区到琉璃庙镇共45公里路程,其中约20公里是蜿蜒的山路。截至目前,那些被洪水冲断的山路经抢修已全部通车。河道旁,仍在参与搜救的刘翥望着眼前逐渐恢复秩序的村庄,不禁感慨:“自2024年1月初踏入琉璃庙镇龙泉峪村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自己与村民紧紧系在了一起。如今,我负责的村子能做到无一人伤亡,这是我给村民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