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将人民智慧转化为未来五年发展实践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于言锋

2025-08-05 22:09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段时间,“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意见征集,得到网友热烈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新中国一路走来,14个五年规划(计划)宛如14张接续的发展蓝图,将亿万人民的共同目标变为任务清单,造就了神州大地的万千气象。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既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引领,也呼唤来自民众的真知灼见。当此之时,通过互联网收集五湖四海的民智民意,链接“江湖之远”与“庙堂之高”,延续了走好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顺应了时代变革与科技发展趋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79%。网络空间成为民众关注社会、表达诉求、参与决策、共商国是的重要平台。与时代发展同行,中国的网络问政也在不断演进,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尤其在一系列国家重大事项中,网络民意均已成为重要的决策参考。近年来,从“十四五”规划编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到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征求建言,再到此次“十五五”规划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均收获百万量级以上的网民留言,参与度之高、覆盖面之广、讨论之热烈,展现了人民群众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公共意识。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的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的有效实现。不同于一些国家将民主作为装饰品,我们国家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旨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据《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记录,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活动中,距北京以西约600公里的鄂尔多斯蒲圪卜村的一位年轻干部提出的“互助性养老”建议,从100多万条留言中被文件起草组发现,与其他1000多条建议一起最终被融入“十四五”规划,成为“人民智慧上升为党和国家意志”的生动案例。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推动群众建言从零散的个体诉求升华为系统性治理资源,形成了“提出-收集-采纳-反馈”的完整闭环。“老百姓盼的”与“党和政府干的”紧密相连,生动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

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于大事要事的意见征集,更在治理制度中深植根系、处处开花。近年来,我国持续健全人民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体系,从“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的常态化运行,到“代表下基层”机制在地方次第铺开,再到重点提案办理“回头看”、基层民主协商联络点等制度性安排,一系列民主实践广泛覆盖,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点题、破题、解题”一体联动中,党的政策主张与民情民意交融相通,团结一心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着全球治理失序、外部不确定性上升的严峻挑战,也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复杂局面。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水涨船高,各方面诉求更加多元。越是在这种“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越要善用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个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发展规划,必将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走出来的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是人民持续参与、不断完善的制度。向前眺望,更伟大的奇迹等待我们去书写,更光辉的未来召唤我们去创造,亿万人民的智慧与干劲汇聚起来,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远大征程。 


编辑:鲍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