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立秋”
2025-08-06 11: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明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当清晨的风不再裹挟着黏腻的暑气,当第一片梧桐叶悄然飘落,我们便知晓,立秋已至。这一古老而又充满诗意的节气,如同季节的书签,轻轻夹在夏与秋之间,翻开它,便是对自然、生活与传统的深度探寻。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开篇之作。它的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那时,人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过长期对太阳周年运动以及物候变化的细致观察,逐渐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时间认知体系——二十四节气。

早在周朝,天子便有在立秋之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仪式的传统。《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古人认为,立秋时,天地间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内敛,而秋季在五行中属金,故而在西郊迎秋,以顺应天时,祈求秋季的丰收与安宁。

到了汉代,立秋迎秋之俗依旧盛行。《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不断传承演变,融入了更多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了连接华夏儿女与历史的精神纽带。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立秋有着独特的标识。当太阳运行至黄经135°时,便是立秋的交节点,通常在公历8月7 - 9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南移,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逐渐减少,这是气候由热转凉的重要原因。

夜晚仰望星空,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仿佛是宇宙为季节更替敲响的钟声。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开始向南偏移,北京地区的白昼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这些微妙的天文变化,如同大自然谱写的乐章,奏响了秋天的序曲。

立秋,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也悄然影响着我们的身心状态。

在身体方面,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人体新陈代谢也随之减缓。夏日里旺盛的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滋生。此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身体有些慵懒,容易疲倦,这便是“秋乏”的表现。这是身体在经过夏日的消耗后,进行自我调整和恢复的信号。同时,由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呼吸道和胃肠道对这种变化较为敏感,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

在心理层面,秋天的氛围容易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看到草木开始凋零,万物逐渐走向成熟与收敛,人们往往会心生感慨,思绪也变得更加深沉。古代文人墨客常借秋景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人生感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便是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但其实,秋天并非只有悲伤,它也象征着收获与成熟,提醒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学会沉淀与感恩。

立秋,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习俗如同珍珠般镶嵌在民间生活的画卷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贴秋膘:民间有“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的说法,经过苦夏,人们往往胃口不佳,体重也会有所下降。立秋一到,秋风送爽,胃口大开,此时人们便想多吃点好的,以补偿夏天的损失,这就是“贴秋膘”。老北京人讲究在立秋这天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用美食慰藉味蕾,迎接秋天的到来;东北人则爱吃饺子,“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包上一顿饺子,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

咬秋(啃秋):在立秋时吃瓜,谓之“咬秋”或“啃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其乐融融;而在农村,人们的啃秋则更为豪放,在瓜棚里、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绿瓤香瓜大快朵颐。咬秋,咬的不仅是瓜的清甜,更是对炎炎夏日的告别和对金秋时节的期许。

晒秋: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勤劳智慧的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晒秋”农俗现象。每至立秋前后,五彩斑斓的辣椒、金黄饱满的玉米、酱色诱人的干菜等被铺在晒匾里,晾晒于阳光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这是农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与展示。

秋社:秋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祭祀土地神,感恩土地的馈赠,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除了祭祀,秋社还是人们聚会交流的好时机,大家载歌载舞,分享着丰收的喜悦,热闹非凡。

立秋时节,养生应顺应天时,注重阴阳平衡,为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做好准备。

饮食调养: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芝麻、蜂蜜等,这些食物能够滋养肺阴,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同时,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此外,还应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起居作息: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防止着凉感冒。早睡早起,顺应阳气的收敛和阴气的生长,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缓解秋乏。中午可以适当小憩一会儿,以补充精力。

运动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此时气温较为凉爽,避免在烈日下运动,以免中暑。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情志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秋天的肃杀之气容易让人产生悲伤、忧愁等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排解不良情绪,让自己的心情保持舒畅。

立秋,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着天文的奥秘,影响着我们的身心,更凝聚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气里,感受自然的变化,传承古老的习俗,遵循养生之道,与秋天来一场温暖而诗意的邂逅 。


作者:

晋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