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2025-08-07 09:36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一年时光早已过半,大家年初定下的读书计划,完成了多少?

很多人自嘲,“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阅读的热忱,似乎总被生活的忙碌冲淡。但与此同时,又总有一些时刻,让人蓦然涌起对纸墨世界的向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阅读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而是在前行中葆有丰盈的精神世界。

图片

(一)

有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图书市场同比下降9.64%。还有报道披露,今年文学图书市场至少下滑了10%,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方面,读书,尤其是翻阅一些“无用之书”,成为了一种“奢侈”。另一方面,文字与文学,依然常常引发全民关注。

山西一位农民工大叔写的《我的母亲》火了,短短两天收获700多万点赞。“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对母亲的念想一样”,触动无数读者的柔肠与泪腺。

河南农民工刘诗利在北京图书大厦参加作家陈行甲新书分享会意外走红,作家签名赠书并感慨,“老哥,你是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随后这位名字带“诗”的大叔在《人民日报》发文,称读书就是“把自己弄得好一点”,人们发现,“扛水泥的肩膀也可以托举文学的月光”。

快递员出版诗集《赶时间的人》,首印即破十万册;农妇忙于田间地头,却吟出沾着露珠、浸着汗水的句子;带货的直播间里,掀起知识带货的风潮……这一道道与日常生活浑然交融的、朴素又饱含热情的文化景观,总是让人感动。

文学的旷野上,装得下世间百态。这些来自朴素生活的文字,描摹着最本真的生命体验,却意外撞开了当代人的情感闸门。

(二)

媒介的革命性变化,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搜索引擎逐渐解构了记诵名篇的必要;人工智能让文案生成、文辞润色一键搞定;长篇名著,也都有了几分钟读懂看完的缩略版视频版。

可问题是,读书也好,文学也好,并非只为“知晓记诵”,而是一种至为重要的生命体验。即便AI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智能,却终究没有办法代替个体的内在感受。读书,恰恰是获得这种体验最简单的方式。

古代哲学家早就发现,作为群居动物,寻找共鸣、呼唤理解,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也是因为戳中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成年人的世界,多少情绪只能默默消化,书中的文字,却常常能共情那些“开不了口”。原来自己的悲欢,早就为人经历过,多少人瞬间释然。

信息化时代,社会结构趋于原子化,高度依赖于线上链接的现实,也让越来越多人倍感孤独。物质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也带来了精神的空虚、内心的空洞,人们反而更需要寻找生命的锚点,觅得灵魂的归处。

法国思想家布朗肖曾指出,阅读是一种不依赖天赋或知识的行为,其价值在于赋予无知以知、赋予未被阅读的书以生命。阅读的意义,正在作者与读者的共创中形成。某种程度上,只要人们的内心依然渴望被理解、被抚慰,文学就永远生长,亭亭如盖。

图片

(三)

阅读的意义始终存在,读者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始终存在。从简帛纸书到电子屏幕,从纯文字到多媒体,时代的变化早已赋予了信息全新的呈现方式,关于读书的种种,也不用过于拘泥。

曾几何时,一提到读书,许多人的想法都是严肃阅读、诵读经典。但当下保持专注度越来越难,从一开始便猛攻大部头经典的后果,可能就是读不下去。事实上,读书中那条若隐若现的鄙视链——读哲学经典看不起读文学小说,读严肃文学看不起读网络小说,或许可以不用存在。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境与学养,看不进经典著作,读点文学小说乃至网络小说,又有何不可?

开卷有益。端坐于书桌之前、指尖摩挲书页,固然是好,但也不必全盘否认屏阅读、碎片阅读的意义。置身拥挤的地铁,展卷而读确有难度;下班后深感疲惫,保持笔直的坐姿也并不容易。只要能够尽量选择优质的“文本物料”,能够让心灵舒展,让思维深潜,进而有所收获,那便是有意义的阅读。

(四)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地成为自己。”

终其一生,我们可能都在寻找“懂自己的人”。知己难遇,但书籍构建的精神栖息地却可以永远停留。

让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融入我们的气质里。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随心的阅读中,悄然间懂了自己,也悦纳了所有。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