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生“本转专”现象调查:从追求一纸文凭,到钻研一门技术
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 张力元

2025-08-07 11:41 语音播报

时事

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计划拟招收本科生135人,且过去几年中,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在逐年增加,引发社会对“本转专”现象的关注。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广东、山东、湖北等地的多所专科院校也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技师班。有人称,这种模式是培养“学历+技能”两条腿走路的“π”型人才;有学生笑言“‘π’型人才撒开腿就能跑,跑得还更快”。从追求一纸文凭,到钻研一门技术,看似与众不同的选择,能否成为转换赛道的新路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已经实践多年的青岛市技师学院一探究竟。

换个“解题”思路

2009年,青岛市技师学院开设大学生技师班,截至2024年,已有1449名专科及以上毕业生来到这里学技术。面对家人的不解、朋友的质疑,他们简短有力地回应,“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

在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的实训车间,毕业生袁靖的故事流传了10多年。2009年,他从某重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尝试过很多工作,但都觉得干起来“后劲不足”,“总感觉自己理论足,技术缺,手里没有‘金刚钻’”。

2014年,袁靖进入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机电一体化专业,当时身边人不理解为何要“回炉”读专科,他一遍遍解释“并非头脑发热”,这是“深造”而非“倒退”,“收回拳头,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本科教会我分析原理,技校教会我解决问题,两者一结合,就更具备就业竞争力了”。

学成毕业后,袁靖去了苏州一家机电设备企业工作,不到半年就成为技术主管,后来又升为技术销售总监。聊起这段经历,他很感激:“怎么会难为情?我很感谢技校教会我本领,同时磨炼了心性。”

如果说学历是一块敲门砖,那么掌握一门过硬的手艺,是实现自我价值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一些学子承受就业压力,陷入自我怀疑和迷茫焦虑,而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重任的技工院校正敞开怀抱,为他们提供另一条成才路径,创造另一种人生可能。

这既不是“学历降级”,也非“就业投机”,清醒的学子在文凭与能力中找到了人生“新解法”。青岛市技师学院24-2机电一体化专业预备技师2班学生杨维康说:“就想踏踏实实学门手艺,毕业拿着预备技师证和电工证,能有更多岗位可以选择。”

边学边练边成长

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的一名班主任袁强,今年28岁,是学校的“王牌教师”。他有不少亮眼的荣誉:山东省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金牌……

中考时,袁强的某一门课成绩为0分,上不了普通高中的他,选择到技校学技术。“搞技术就得拿实力说话。没别的,就是刻苦练,没日没夜练!”他参加的技能比赛要求设备安装精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而他要求自己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一路披荆斩棘的他,终于站上世界级大赛的舞台。

毕业后,他拒接了不少企业抛来的高薪橄榄枝,选择成为一名老师。2023年,袁强通过高技能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青岛市技师学院任教。“我想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学子技能报国,在第二次教育选择中,根据自身禀赋、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袁强说。

在袁强等任课教师眼中,这些“回炉”的学子已经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更珍惜再次读书的机会。“普遍勤奋好学,即使是零基础的学生,也能跟得上。”袁强说。

记者了解到,该校大学生技师班采用两年学制、工学一体融合培养模式,学校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分层次、按项目培养,将课程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成立项目小组开展培训。同时,将企业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引入学校,并1:1“复刻”设置学习工作站,与企业共建40余个校内外大学生技师班实训基地,实现“所学即所用”。

此外,学校为学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焦建静说:“校内导师侧重学生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培养,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生产项目和技术研发。通过导师个性化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上课不依赖PPT,师生就像师徒一样,在实践中共同成长。“我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与学校的专业技能教育优势相结合,培养出的人才进入产业一线后成长为‘紫领’人才的可能性更大。”青岛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张秋生说。

修正“偏见”

青岛市技师学院面向市内133家企业开展的人才需求调研显示,49.62%的企业拥有“高学历+高技能”型员工的数量占比在30%以下,79.70%的企业对大学生进行技能提升表示认可。这释放出一个信号——产业发展呼唤更多学历和技能兼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力设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和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拥有的智能化设备占比近70%。该公司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朱卓辉介绍,伴随产线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一线技术人员需要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数字孪生系统操作等技能,具备数字化工具操作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和柔性生产适应能力。

为得到这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特锐德与青岛市技师学院合作定向培养人才。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建立订单班,定制课程内容和培养标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岗位技能课程开发及教材编写。近3年,青岛市技师学院在特锐德就业和实习学生达510余人,其中实现就业80多人。

“经过大学生技师班完整培养周期的学生,岗位匹配准确率达91%,企业新员工的培训周期从12个月降至6个月。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加速,精准育人优势还将进一步凸显。”朱卓辉说。

特锐德只是与学校紧密对接的企业之一。在国家大力发展技工、技师学院,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的当下,既能动脑也能动手的复合型学子悄然刷新着社会对技工教育的刻板印象,给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打开了一扇了解技工教育的窗。

有受访教师表示,已有部分用人单位“放下身段”,主动调整“唯名校”“要本科”的招聘硬标准,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开始正视、重视技工教育。

即将开学的新学期,又有近200名大学生要进入大学生技师班学习。说起前程,他们胸有成竹。

打破学历偏见,回归教育本质|电讯评论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韩朝阳

“先上本科后上大专,以为是玩梗,没想到竟然是真的!”近期,一则有关“本转专”的招生消息引发网友热议。

实际上,类似的“本转专”现象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均有高职院校成批次招录本科生的案例,其中甚至不乏名校毕业生。面对所谓“逆向流动”,有人高呼“学历泡沫”已经破了,有人认为“高职偏见”正在打破,有人觉得“本科教育”逐渐祛魅。无论如何,当“本转专”从个例变为现象,其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的确值得深思。

“本转专”的争议点首先聚焦在“考不上本科才读大专”“白领优于蓝领”等刻板印象下,专科教育一度被视作高等教育学历链条的末端。

但细看,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拿出的“本转专”专业——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不但前沿,而且紧缺。而青岛市技师学院对接的企业,同样要求学生具备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数字孪生系统操作等技能。这些均是市场有需求、入行有门槛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传统专科生源可能短时间内难以满足这些“前沿专业”的培养需求。

因此,不少专科院校出现“本转专”现象,其实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看似“逆向流动”,实则是人才市场的“务实选择”;看似是“学历降级”,实则是“能力升级”。

当前,有的本科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一些企业工厂也时常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在人才需求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一张过硬的职业技能证书,更显“含金量”。各地聚焦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等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乐业,正是过硬职业技能重要性越发凸显的鲜活写照。

“本转专”现象也折射出青年学子的观念之变。一纸学历远非终点,本科生放下身段选择“回炉”重塑,也是在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校准职业坐标,从强调“我有什么学历”,转向拥抱终身学习时代“我能创造什么价值”的新职业观。

时至今日,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应打破“学历至上”的僵化思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唯有关于“本科”与“高职”的讨论回归理性,关于学历与能力的“绑定”逐渐弱化,关于“蓝领”和“白领”的成见得以纠正,“本转专”现象带来的一波又一波“热议”才能自然消解,取而代之的会是更加务实、灵活、多元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