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13:35
近期,两地先后发生的公文抄袭事件引发热议。一篇是领导调研稿,一篇是防火规划稿,均被曝出几乎原文照搬其他单位类似文稿,后者甚至“地名都不改”。
作为反映工作、传达政令的载体,公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形象。调研稿、规划稿等,更应立足当地实际,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反观上述抄袭闹剧,纯属文字复制粘贴,内容数据张冠李戴,还如何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文风连着作风,这种“文字乌龙”,本质上是工作作风“虚假空”,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现象何以难解?一些地方工作作风不实,干部将写材料视为走过场,沦为文字“搬运工”。写作者敷衍应付,审核者流于形式,一来二去早晚闹出乌龙。此外,一些地方仍存在“唯材料论”倾向,基层干部或主动或被动忙于“包装材料”“堆砌数据”。将发文件等同于抓落实,将材料厚度等同于工作力度,写的人不上心,看的人走过场,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的怪圈就此形成。
治理“文抄公”,须深挖根源、强化监督。目前,《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已经印发。对标对表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写文件、审文件的人有压力,“复制粘贴”就能少一些。当然,改进工作作风是一方面,减少文山会海是另一方面,破除形式主义思维至关重要。从考核机制上扭转“干得好不如写得好、报得快”的倾向,才能杜绝“抄作业”式工作。
公文写作不容马虎,干事创业不容敷衍。功夫远在文字外,与其事后忙着修正文本,不如事前老老实实摸实情、查实数、干实事。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