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14:42
抗日战争时期,位于北京与河北交界的海陀山一带,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平北,是指北平以北、平(北平)承(承德)铁路以西、平(北平)张(张家口)铁路以北、长城内外的一片地区。这一带位置极为重要。日本侵略者侵占平北以后,在日寇的反动统治下,伪华北、伪满洲、伪蒙疆三个伪政权连为一片,成为日寇苦心经营的战略大后方。
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于1940年建立了以海陀山为中心的平北抗日根据地。因为平北根据地处于三个伪政权的结合部,这里的斗争条件异常残酷。日寇不仅在这里实行“三光”政策,通过“强化治安”“集家并村”等运动制造无人区,还屡次制造血案。平北军民团结一心,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血肉之躯铸就铜墙铁壁。
段苏权团结广大抗日武装
驱车前往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沿京礼高速行驶至延庆段时,就能远远看到连绵不绝的山脉。夏日,山脉被染上了一层黛青色。越往前行,这抹青色在视野中所占比重就越大,直到将天空一分为二。此时,出高速,换京青线,再沿“旧小路”,汽车贴着山脉而行。这片山脉便是玉渡山,它的西侧就是海陀山。
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就在这片山脉的脚下。展厅里陈列的是1933年至1945年平北军民使用的枪支、地雷、手榴弹等武器以及书籍、粮袋等生活用品。
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副主任夏霖,首先带我参观的是一枚指南针。它与怀表差不多大小,表盘上有指针和一圈刻度,刻度上标着两圈数字。它的主人是当时平北地委书记兼平北军分区政委段苏权将军。指南针后面的纸条显示,这枚指南针是1938年段苏权在延安抗大学习时,西路军的一位同志送给他的。这枚指南针陪伴段苏权走过了枪林弹雨的战场,走过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夏霖介绍,这枚指南针是多年前,段苏权的夫人蓝文长和儿子段洣恒捐赠给纪念馆的。
围绕这枚指南针,段苏权带领平北军民开辟、巩固以及发展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岁月,再次呈现在世人眼前。
1938年6月,宋时轮、邓华率领的八路军第4纵队挺进冀东时途经平北,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9年11月,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和冀热察挺进军军政委员会提出“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即“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并决定采取先以小部队渗透、后大部队跟进的方式,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
随着挺进军的游击部队在平北站稳脚跟,1940年7月,中共平北地委成立,苏梅代理书记。不久,晋察冀军区决定正式成立平北军分区,以程世才为司令员(不久程世才回平西,由覃国翰继任),段苏权任政治部主任(后改任政治委员)。
来到平北时,段苏权年仅24岁。此时的他已是一位有着10年党龄、多次出生入死的老革命。段苏权1916年出生于湖南茶陵的农民家庭。14岁时便加入共青团,不久成为中共党员。17岁时,担任红6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18岁时,担任中共黔东特委书记兼红军黔东独立师政治委员。在掩护红二方面军主力东进的战斗中,段苏权负伤,与部队失散。伤愈后,他一路乞讨寻找红军未果,只得回到家乡。1937年9月,段苏权获知了红军的所在地。他几经辗转,来到了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面对突然出现的段苏权,大吃一惊:“我们已在方面军党代表会上给你开过追悼会了,原来你还活着。”不久,组织安排他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40年,段苏权被派往冀热察挺进军,担任平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段苏权初到平北,便争取到了平北的一支抗日武装的支持。彼时的平北,山高林密,聚集了很多打着自卫团等旗号的地方武装。根据地要想在平北站住脚,争取这些地方武装共同抗日至关重要。丰宁当地有支号称“水字杆”的队伍,头目叫袁水,他本是个农民,因不堪忍受日伪和地主恶霸的欺压,上山为“匪”。但袁水的“匪兵”不祸害百姓,只打日本人、抓汉奸。段苏权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会一会他。见面时,袁水一身土匪打扮,看起来有些滑稽。段苏权没有以貌取人,而是以礼相待。段苏权给袁水详细介绍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日主张,真诚邀请袁水共同抗日,保家卫国,还挽留他吃晚饭。在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还特意买了一只鸡招待他。袁水甚为感动,后来决定跟着八路军一起抗日。
在八路军的团结和带领下,平北的其他民间武装也前来投奔八路军,平北游击支队从几百人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
平北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日益发展壮大起来。平北抗日根据地后来发展为包括昌平、延庆、密云、怀柔、怀来、顺义、龙关(今赤城县龙关镇一带)、宣化、赤城、崇礼等15个县的全部或一部分,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它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平西抗日根据地和冀东抗日根据地的桥梁。
骑兵支队冲锋陷阵屡获战功
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还展示着两件保存完好的马鞍,它们是平北军分区骑兵队的战时装备。这支骑兵队伍,在抗战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1年,日军集中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平北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极大的考验。5月,段苏权带领平北军分区指挥机关和平北游击支队,跳出敌人包围圈,实行外线作战,准备攻打外长城关隘——独石口的伪满洲国据点。行军路上,段苏权得知独石口防守严密,而崇礼境内的狮子沟伪警察据点防守较为松懈。在查明敌方的虚实后,段苏权决定实施强攻。战斗很快结束,八路军击毙日本指挥官渡边,俘虏伪警察署署长及以下等30多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30多支、战马50多匹。平北军分区利用缴获的物资,组建了平北第一支骑兵部队——平北游击支队骑兵1连,成为坝上草原打击敌人的重要武装力量。
1943年骑兵队改称赤源骑兵大队。1945年7月,成立察蒙骑兵支队,赖富任支队长。8月,察蒙骑兵支队在张北与苏蒙联军胜利会师,他们也是第一支与苏蒙联军会师的八路军部队。朱德总司令还从延安发来贺电。
抗日战争期间,这支骑兵队伍共进行主要战斗四十多次,毙伤俘敌千余人,缴获军马一千余匹,武器数千件。后来,这支英勇的骑兵队伍还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并于1949年参加了开国大典。
地雷战令敌人闻风丧胆
平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平北一带的村落,纷纷成立农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和民兵自卫队等,与强大的敌人作斗争。平北军民齐心协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反“扫荡”。
在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厅里,我们看到不仅有铁制的地雷,还有瓷制和石制的地雷。夏霖说,这正是民兵们智慧的体现。
当时,平北一带,民兵不仅武器很匮乏,铁的供应也不是很充足,不能大量生产铁制地雷。民兵们只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生产出大量的石制地雷和瓷制地雷。当时民兵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把路边村边交通要道处的石头凿出炮眼,装上炸药、雷管,拉上引爆线,在日、伪军路过时,引发导火线,石雷就会爆炸,碎石块砸死砸伤很多敌军。民兵们还在实战中发明了很多战术,使得地雷战成为对付敌人“扫荡”最有效的战法之一。比如,当敌人来时,踹开房门,门上连着地雷;敌人搬附近柴草准备放火烧房屋,柴草下又埋有地雷;敌人捡地上的木棍准备做担架抬伤员,没想到木棍也连着地雷……灵活多变的地雷战,使敌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在实战中,平北涌现出了何金海、王文奎、李明等多位民兵英雄,他们被尊称为“地雷大王”。尤其是李明,发明了踏板雷、“天女散花”等多种地雷,还精研地雷战术。1944年,在百草洼的一次战斗中,他大摆地雷连环阵,炸死炸伤日、伪军100多人,李明也被称为“雷阎王”。
1945年8月20日,在平北军分区政委段苏权的率领下,平北的主力10团、40团,经过四天三夜的激战,解放了张家口。张家口也因此成为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收复的第一座省会城市。平北军民的英勇作战,给全国人民增添了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