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23:17
7月14—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石景山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抓冬奥会、服贸会、京西转型发展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园融合、产业融合、山水文化融合和治理力量融合,推动城市面貌不断更新焕新、生态文化日益秀外慧中、基层治理持续精治善治,城市宜居宜商宜业宜游水平和市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获评“2024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书写了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以城园融合拓展城市幸福空间
石景山区作为首都老工业基地,拥有“京西八大厂”,包括首钢、首特钢、巴威—北锅、北重、京能热电等8家工业企业,它们既是首都工业时代的光辉印记,也是石景山未来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面对“京西八大厂”在调整转型过程中遗留的厂区与城区、园区与社区街区风格差异、融合不足的问题,石景山区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工作的战略重点,统筹推进老旧厂房、老旧小区、老旧平房、低效楼宇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升级,推动厂区园区向社区街区有序转变、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城市更新焕新。石景山区老厂子多、老旧小区多、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浅山区发展滞后等区情特点较为突出,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城中村、棚户区、边角地,居住环境难以满足市民需求。“十四五”以来,石景山区紧抓北京市支持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实施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大力推动老旧厂区更新改造和西部地区全域城市更新,先后推动首钢园北区、北重东厂等老厂区更新改造,完成106个、总建筑面积551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释放大量空间。统筹推进老楼加梯、管线统筹、环境整治等工作,缩小东西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差距。2024年,石景山区获国务院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彰,西部全域型城市更新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先体检后改造等11项经验做法面向全市和全国推广,城市人居环境水平持续提升。
打造京西活力新空间。随着市委市政府把“抓好‘两园一河’联动发展、打造京西活力空间”纳入全市重大战略部署,2024年下半年以来,石景山区紧抓重大机遇,加快永定河左岸生态修复治理和滨水空间改造,建设一系列“水通、绿通、路通、视廊通”项目,实施首钢煤仓更新改造工程,将工业风貌与城市更新、织补创新有机融合,打造时尚滨水休闲带,为市民群众提供多元精彩的休憩体验。同时,紧抓服贸会在首钢园“一会一址”举办的重大机遇,推动首钢园北区滨水侧开放空间和石景山公园山脚下绿地改造提升,完善周边“吃住行游购娱”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商业设施布局优化、商业业态丰富,建设滨水商业街,激发滨水空间消费活力。2024年,首钢园入园客流量超过13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成为市民首推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建设韧性智慧城市。2023年“23·7”特大暴雨期间,永定河左岸区域受洪涝灾害影响较重。同时,全区还存在交通路网密度低、供水不足等短板弱项,提升城市韧性水平和抗压、存续、适应和保障需求凸显。近年来,石景山区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地铁1号线支线(石景山段)、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及八大处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五横六纵”骨架路网,居民出行难、停车难问题得以改善。此外,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和群众生活,出台全市首个区级安全韧性城市专项规划,已完成城市大脑一期建设,智慧城市初见雏形。2024年,石景山区街道业务大模型应用场景成功入选北京市智慧城市首批应用场景需求清单,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智能、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以产业融合筑牢民生幸福根基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石景山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深入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求,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和产业融合,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质效,夯实居民增收基础。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产业作为发展的根基,深化产业生态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等领域改革,引领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产业为主导,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科幻游戏产业为特色,以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空间产业为前瞻布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顺应推动先进生产力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动汇聚。2024年,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454元,同比增长4.4%,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
打造重点产业园区。紧抓国家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机遇,强化区企协同,不断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坚持“一园一特色”,推动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借势服贸会推动“展会+产业+消费”一体发展,将首钢园打造成集办展、游玩、购物、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会展小镇,加快完善周边公共服务配套,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娱乐三大配套体系协同,打造宜居宜业新高地。2024年,园区整体实现收入4600亿元,同比增长3.3%,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出台系列惠企政策,打造大型活动审批等62个“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和40个“一业一证”场景,完善“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健全“1+11+9+N”服务企业工作体系。投用区政务服务中心新址,设置168个综合窗口,满足群众多样化、“一站式”政务服务需求。成立市知识产权保护石景山分中心,整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构建“一站式”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打造区域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高地。
以山水文化融合铺就文明幸福底色
今年5月,石景山区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这是继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后,石景山区近年来获得的又一国家级荣誉。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区域,石景山区坚持把文化带建设作为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文塑人、以文润城、以文赋能,促进山水、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绿色生态、文明宜居之城。
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石景山区文化底蕴深厚,全域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内,拥有永定河生态文化、首钢工业文化、模式口历史文化、八大处传统文化、创新及冬奥文化、八宝山红色文化六张“文化名片”,历经两次奥运会洗礼,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更加彰显。近年来,石景山区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为牵引,推动自然山水、古道古村、工业遗址、红色印记、文化创意等特色资源融合发展,八大处公园“十二景”浑然天成,模式口大街驼铃古道重现盛景,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利用科技手段让国宝“活起来、走出去”,燕京八绝博物馆推动非遗贴近群众生活,大大提升了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以市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推动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不断取得新突破。接续举办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推进“书香石景山”“博物馆之城”建设,完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更多体现首都水准的文化空间、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长期位列大众点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好评榜”榜首,群众对普惠共享优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石景山区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动口袋公园、社区小微绿地建设,构建“山环水绕、绿轴穿城、绿链串园”的森林城市空间布局,全区森林覆盖率31.39%、城市绿化覆盖率54.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37平方米,均位居全市前列,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从期盼变为现实。当前,石景山区正深入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实施城市绿化彩化立体化三年行动,构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全民健身体系。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持续建设天蓝水绿土净的生态宜居之城,不断彰显“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丽姿态。
以治理力量融合织密市民幸福网格
市民幸福感提升离不开高效社会治理。近年来,石景山区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健全智慧高效城市治理新体系,深化民生领域改革,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巩固扩大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成果,丰富“老街坊”品牌内涵,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制度,大力开展“智网实格”建设,推动“石网E通”“一码通”扩面增效,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深化“品质社区”2.0建设,优化提升“品质先锋”工程,深入实施“景燃计划”社工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做好社区“第一书记”派驻工作,党群服务阵地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创新楼宇治理“三驾马车”模式,实施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聚蜂行动”,开展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攻坚行动,打造全市首个新就业群体友好楼宇,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全力以赴稳就业,举办“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建设“零工驿站”,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以内。着力提升住房保障水平,目前公租房备案家庭总体保障率位居中心城区第一。建成投用黄城根小学石景山分校、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新址),加快推进首钢东南区配套学校、衙门口配套中小学等项目,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加快五里坨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区中医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三甲医院增至4家,委托朝阳医院管理石景山医院,推动全区医院管理水平整体提档升级、医疗资源布局持续优化,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全域推动国家级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创新“亲属照护+机构上门护理”居家护理方式,参保人数每年超过42万人,实施养老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颐养工程”,加大“AI+养老”场景应用和产业培育力度,养老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5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实施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在全市率先出台普惠托育收费标准,首批12家托育机构园所“转普”落地,普惠托位率、公办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72.9%、66%。
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深化矛盾纠纷动态排查和多元化解,推动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更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公共安全系统施治,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做深做实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和服务平台,全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强接诉即办改革,高效协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接诉即办综合评价持续保持在“优秀”档次。7月初,石景山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资源整合“一中心”覆盖、流程优化“一站式”解纷、数字赋能“一平台”贯通,并同步上线全国首个集成“在线律师+AI调解”功能的智能治理系统——“石景山区云上综治信息化平台”,基层纠纷解决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区群众的安全感和安全质感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
[2]习近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J].求是,2025,(1).
[3]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常卫,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