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10:11
定居上海的比利时音乐人高悦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的另一个身份则多少令人有些惊讶——通过拍摄短视频传播和推广上海话和本地文化的“沪语推广人”。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澎湃新闻联合中国欧洲研究智库网络共同主办“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发布仪式暨研讨会”上,高悦向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讲述了自己延续近20年的“上海情缘”。
2008年第一次来到上海,还在上高中的高悦就立刻感受到一阵强烈的亲切感。第二年,他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从此与上海结缘。为了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他用几个月时间“突击”掌握了普通话。而想要学说上海话,还是近些年的事。
2020年疫情暴发后,高悦像很多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一样回到了比利时。2021年,一部以上海方言为主的电影《爱情神话》在中国热映,在比利时看了《爱情神话》,高悦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对上海的想念,身为“老外”的他决定学说上海话。
人都不在中国,怎么学上海话?高悦说,只要想学,总是有办法。他看用上海话拍的短视频,还找经典的上海话情景喜剧《老娘舅》和上海滑稽戏来看。语言环境也不是问题,高悦回国后交的朋友基本都是中国人,其中有不少上海人,他还专门用微信和在上海的朋友保持交流。而学方言和学语言一样,取决于自己的投入程度,要敢说,不怕出错,慢慢就会熟练起来。
高悦把自己说上海话的视频发在短视频平台上,很快积累了一大批粉丝。疫情结束后回到上海,他一下飞机就在机场被不少人认出来,大家用上海话问他:“你是不是会说上海话的老外?”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代表和标志。不少上海人向高悦感慨,自己的孩子本来已经不说上海话了,但看了他的视频以后,也开始想说上海话。这些反馈让高悦感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特别的意义,更积极和投入地做上海话短视频。作为音乐人,每到一个国家演出,高悦都会找一些当地的上海人,了解他们的经历和见闻,拍成短视频发到平台上。在他看来,这相当于架起了这个国家与上海之间的桥梁。他还发现,住在国外的上海人更注重传承上海文化和方言,他们孩子的上海话都说得很好。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China Travel”了解真实的中国,此前因为疫情阻隔等原因造成的误解和鸿沟开始逐步化解。高悦说,以欧洲人来看,只要来到中国,对中国的印象都会有明显改观。欧洲人最突出的感受之一就是中国的安全,“把手机放在一个地方,明天来了还在”,这是在如今的欧洲无法想象的。数字化生活的高度便利也让欧洲人惊讶,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