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优谏”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吴钩

2025-08-08 14:23 语音播报

学习

每逢元宵节与重要的“神诞日”(如六月初六崔府君生日),宋朝的官府与民间都会组织演出,具有官方身份的教坊伶人与来自瓦舍勾栏的露台弟子俱登台献艺,竞演杂剧;皇室与政府在元旦、春秋二季仲月、冬至、皇帝寿辰、郊祀礼毕等时节,通常也会举行宴会,宴席间照例要进演杂剧;贵族高官若有大型家宴,往往也会表演杂剧。

宋杂剧最大特色是讽刺时人时事,即所谓“优谏”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宋朝的杂剧,是一种跟元明杂剧完全不同的表演艺术。简单地说,元明杂剧是完整的戏剧,综合运用歌曲、宾白、舞蹈等手法演绎一个情节较复合的故事。宋杂剧虽然也演故事,但剧情简短,杂剧艺人也无意于表演复杂曲折的情节、塑造形象鲜明的人物,而是“务在滑稽”,“打猛诨入,却打猛诨出”,用大白话说,就是要逗你一笑。因此,宋人又将杂剧称为“滑稽戏”。

又因为意不在讲述复杂故事,宋杂剧的角色也比较简单,一般只需三五个角色就够了:“末泥”“副净”“副末”,有时候会加上“装孤”和“旦”。“旦”指饰演妇女的角色;“装孤”是扮演君王或官员的角色;“末泥”则负责编排故事、串连剧情,有点像导演兼主持人;“副净”负责“乔作愚谬之态,以供嘲讽”,相当于相声的逗哏;“副末”负责凑趣、发挥,“以成一笑柄”,类似相声的捧哏。实际上,宋朝的杂剧跟今天的相声、小品、脱口秀比较接近,而大异于宋南戏、元杂剧、明传奇、清京剧、昆曲之类的戏剧。

宋杂剧“务在滑稽”,但“滑稽”并不是宋代“滑稽戏”的最大特色,其最大特色是讽刺时人时事,即所谓“优谏”。由于宋朝优伶意在讽谏时务,而时务多变,所以滑稽戏往往不需要固定的剧本,表演的节目多是就地取材、临时编排,如此才有针对性,方能针砭时弊。这一点又跟后世杂剧不同。

宋朝的优谏之多,可谓历朝之冠

宋朝优伶调侃或嘲讽的对象,既有胥吏、太守、提举官、转运使等中下层官吏,又有都水监长官、三司、殿帅、御史、宰相等高官;既有太学生、词臣、科举考官、理学家、退休名臣等权力较小的士大夫,又有宦官、女宠等皇帝身边幸臣,甚至有皇子、皇帝本人。

在宋朝伶人中,活跃于神宗朝至徽宗朝前期的丁仙现甚为出名。因丁仙现为“教坊使”,时人又尊称他为“丁使”,不过丁仙现之名能入史笔,却不是因为他当了教坊使,而是因为他敢于谏政。

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宋神宗“一切委听,号令骤出”。但新法骤然施行,“于人情适有所离合”,因而受到阻挠。可是王安石一意孤行,凡是反对他的大臣,“多被黜降”,后来,廷臣便沉默不语。王安石每行一新法,都要设宴庆祝,而宴会中又会表演杂剧,丁仙现便借着演戏之机,“于戏场中乃更作为嘲诨,肆其诮难,辄为人笑传”。几次三番被丁仙现当众嘲弄,王安石“不堪,然无如何也”。最后还是忍无可忍,“遂发怒,必欲斩之”,但他未能得逞,因为神宗皇帝得悉王安石起了杀心,预先将“丁仙现匿诸王邸”。坊间遂有“台官不如伶官”之谚,台谏官抗议王安石,多受黜降、放外,而丁仙现讽刺王安石,王氏却拿他没办法。

丁仙现究竟怎么嘲讽王安石,因文献佚失,已不得而知。王安石其实也不必太恼怒,因为被杂剧伶人拿来开涮的宋朝宰相,绝不止王安石一个。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等大权相,都不仅一次遭受优伶的语言鞭挞。从我们目前检索到的宋朝优语来看,越是专权的宰相,受优伶嘲讽的次数也越多。

(作者为文史学者)

最新文章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