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故事|复活的通州龙灯会
2025-08-09 10:0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运河南北汇八方,碧水滢波浣棹长。舞动双龙歌盛会,庶民锣鼓唱家乡。”这是现代诗人言泊远描写运河龙灯的诗作。历史上,通州大运河畔活跃着许多龙灯会,其中漷县镇张庄龙灯会颇负盛名,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会舞龙消灾降福

张庄运河龙灯会可追溯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以作为龙的传人而自豪。古代,龙代表着祥瑞、正义和力量,舞龙则有降福消灾、祈求平安之意,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各民族都有舞龙灯的习俗,并逐渐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

每逢年节、祭祀庆典和灾年荒年,张庄都要举行龙灯会。正月初二、十五为庆贺节日举行,意在祈福迎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娘娘庙会为许愿祭祀举行,意在求福消灾;遇到旱涝、病虫等年景为趋利避害举行,意在驱邪转运。除此之外,龙灯会也会在六月二十四关老爷生日举办。

张庄运河龙灯会的表演分为起会、走会和舞龙灯三种形式。起会又称响筛,演员要到村中关帝庙集中化妆、换装,然后执龙出庙门,乐器中唯有击打吊筛发出的“哐哐”声,迅速传遍全村。听到筛声,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人流拥着双龙奔村外运河边冰雹庙,会头进过香后,走会和舞龙就正式开始了。

走会和舞龙是同时进行的,边走边舞,时舞时停。先在冰雹庙前舞,而后进村。遇到茶桌就要停下来舞上一番,继而前行,再遇茶桌再舞,绕街一周后在村中关帝庙前舞毕收场。

元宵节夜晚的舞龙最精彩。由于龙身上安放着蜡烛,点亮之后,两条龙上下翻飞,相互追逐,周身像点燃了一盏盏红灯。围观的百姓手执荷花灯,没做荷花灯的用禾叉扎上玉米骨,蘸上煤油并点燃,一时火苗飞窜,一片灯火通明,与游弋的蛟龙交相辉映。

相传,旧时冬日大运河上运粮的漕船来到通州时,如果遇上河面提前封冻,就会通过舞龙灯来祈祷冰面快些解冻。

方口蓝身造型独特

张庄的“龙”造型别致,与众不同,相传这是老辈儿留下来的样式,至今仍可一睹它的风采。扎制的龙头和龙口为方形;龙的骨架用白松木条和竹篾制作;龙皮用“五幅白布”缝制,用蓝色勾画出龙鳞、龙尾,蓝色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属“水”,带有鲜明的运河文化特色;用线麻制作龙须;龙珠为中空圆形,直径0.3米,用细铁丝或竹篾编制,外套红布,置于1.6米长的木杆上;9根龙把均为1.6米长,分别固定在龙头下颚、龙腹、龙尾等处。在每节龙架各设一个“万向轴”蜡座,可倾斜、翻滚,点燃后就成了龙灯。舞龙队伍共由20人组成,每条龙舞龙人9名,执珠人1名。另有伴奏乐班9人,其中大鼓2人、大钹2人、大铙2人、小镲2人、吊筛1人。舞龙的套路共有30多套,目前正在传承的有13套,如“龙翻身”“单跳龙把”“双跳龙把”等。锣鼓开场,双龙舞动。高昂的龙头,大开的龙口,一副呼风唤雨的龙王形象跃然而出。龙脖子处系5个大铜铃,龙头晃动,铜铃响声大作,威风凛凛,气派非常。翻飞腾跃的蓝色双龙,如同蜿蜒流淌的运河水。

2005年,张庄运河龙灯会被正式命名为“通州运河龙灯会”。张庄村也因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入选北京市第一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单。

通州龙灯薪火相传

通州运河龙灯会之所以能焕发生机,不得不提到一位叫谢兆亮的人。谢兆亮是土生土长的张庄人,祖上几辈都是舞龙人。他打小就跟着父亲操练运河龙灯,多年的光阴,运河龙灯已经融入他的生命中,难以割舍。他经常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头戴鸭舌帽,虽然两鬓已经沾染上岁月的风霜,但依旧步伐矫健,思路清晰。他放弃了养家糊口的木匠手艺,一门心思钻进了传承运河龙灯这一事业中。虽然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家里人也不理解,但他还是无怨无悔,咬牙坚持。

为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谢兆亮奔走呼号、尽心尽力。操练龙灯的队员,既有农民、工人,也有木匠、泥瓦匠,大都年事已高,尽管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事儿要忙活,但只要谢兆亮一敲锣,他们就马上聚集在一起,开始舞龙排练。

2016年,谢兆亮率领队员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表演中获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依旧兴奋不已:“我们的龙灯一亮相,游客们就围上来了,享受到了‘大明星’般的待遇。”镇上的运动会、村里的节庆活动举办时免不了让龙灯会来表演助兴,大伙儿都爱看,使龙灯会在本地远近闻名。令队员们最为自豪的是,龙灯会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进行了龙灯表演。当时锣鼓喧天,两条雄伟矫健的彩龙随着鼓点声腾空翻滚。在队员们精湛的舞龙技艺展示下,彩龙时而气势恢宏,时而柔美舒展,时而直冲云端,时而下潜戏水,赢得了围观游客的阵阵叫好。队员们大显了身手,展示了技艺,赢得了喝彩。

2022年,北京“迎冬奥过大年”节目摄制组来到张庄村,拍摄运河龙灯表演,展示北京春节传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带独有的魅力。谢兆亮介绍了运河龙灯会的起源和传承,代表舞龙队送上对北京冬奥会的美好祝福:“我们把运河龙舞起来,就是把中国龙舞起来,弘扬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就是对北京冬奥会的最大支持!”随后,两条象征着运河文化的彩龙“飞舞”起来。舞龙队员们像与龙融为一体一样,英气勃发、变化多端的姿态,俨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象征。

如今,通州运河龙灯会深深嵌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它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特色,已成为北京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文章引自:《北京大运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