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诱惑”
2025-08-09 10: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诱惑”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何应对诱惑是许多人经常要面临的考题。通过咬文嚼字,把诱惑看个明白,很有必要。

要弄明白“诱惑”二字,得先扒拉扒拉老祖宗的造字智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诱”字写的是“引也”,左边是“彳”(chì),像人走路的样子,右边是“秀”,既是声旁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是“引导、带领”。可这“引导”要是变了味儿,就成了“牵引着你往歪处走”。就像小时候偷跑出去抓蛐蛐,小伙伴拽着你胳膊说“那边草窠里有只大的”,这“拽”的动作,就是“诱”最原始的模样。

再看"惑"字。《说文解字》明确记载:“惑,乱也。从心,或声。” 这个解释非常深刻:上面是“或”字表声,下面是“心”字表意,表示这种迷惑、混乱的状态是从内心产生的。古人的造字智慧告诉我们,诱惑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首先从内心开始动摇,然后才会影响到外在行为。你看《论语》里孔子说“四十不惑”,不是说四十岁啥都不明白了,而是活到四十,心里头不再被七七八八的事搅成一锅粥。反过来,“惑”就是被外界的东西搅得方寸大乱。

“诱惑”二字合起来,就是用言语、手段去引诱他人,导致内心迷惑混乱。这四个笔画看似简单,却道出了诱惑的本质:

“诱惑”就是那些能勾动心弦、让人忍不住想去靠近的事物,既可能是甜蜜的陷阱,也可能是裹着糖衣的机遇。老祖宗造字时就埋下了伏笔:“诱”是外力牵引,“惑”是内心动摇。古人早看透了,这世上最磨人的,从来不是明晃晃的刀枪,而是软乎乎、甜津津的“引”和“乱”。

要论诱惑的好坏,实在没法一刀切。就像家长哄孩子“好好读书,周末带你去游乐园”,这是用积极的诱惑引导孩子上进;老师说“这次考得好,给你发奖状”,也是用荣誉的诱惑激发学生的动力。生活里这样的例子不少:早起锻炼能换来好身体,这是健康对人的诱惑;认真工作能拿到奖金,这是劳动对人的诱惑。这些诱惑像挂在前方的灯笼,照亮着往前走的路,让人心里有奔头。可另一些诱惑就不那么地道了,比如路边摊贩偷偷卖的“高仿名牌”,明明知道是假货,却架不住“便宜一半”的引诱;网上那些“投资100元,月赚1万元”的广告,明眼人都知道是骗局,还是有人抱着“万一呢”的侥幸往里跳。这些诱惑藏着钩子,表面光鲜,背后却可能让人栽大跟头。

咱们普通人过日子,谁没跟“诱惑”打过交道呢?诱惑无处不在,不同群体面临的诱惑各不相同。

对青少年来说,最大的诱惑来自网络世界。现在的孩子从小接触手机、电脑,网络游戏、短视频、虚拟社交成为他们的日常。有研究显示,网络诱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游戏成瘾,“长时间的上网玩游戏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会使个体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游戏中无法自拔”;二是虚拟社交的诱惑,网络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环境,玩家可以在其中结交朋友、组队作战”,但这种社交缺乏现实交往中的深度和真实性;三是网络购物的诱惑,“购物软件通过大数据收集个人信息和购买偏好,从而更精准地推送商品,让本就沉迷于网络的网络成瘾者更是无法抵抗”。

对职场新人而言,诱惑更多来自职业发展和物质利益。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面临着收入、地位、发展前景等多重诱惑。他们渴望成功,但又缺乏经验,容易被一些“捷径”"所诱惑。比如,有人可能为了快速升职而选择走关系路线,或者为了高薪而跳槽到不那么适合的公司。

对中年群体来说,诱惑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这个年龄段的人既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也面临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诱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权力的诱惑,“领导干部一旦手握权力,各种诱惑、算计就会随之而来”;二是金钱的诱惑,“看着商人老板出手阔绰、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平时生活较为拮据的朱勇峰不由得产生了羡慕之情”;三是物质欲望的诱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更好物质条件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

对老年人而言,诱惑往往来自健康和亲情。退休后的生活相对空闲,一些老年人可能会被各种保健品、投资理财产品的广告所诱惑,或者被一些所谓的“亲情投资”所迷惑。这些诱惑往往披着关心、帮助的外衣,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街头飘来的烤串香,手机里弹出的红包提示,商场打折的醒目标语,甚至邻里闲聊时提起的“赚快钱”门路,说到底都是诱惑的不同模样。放眼今天的社会,诱惑无处不在,而且换了无数副面孔,比古代集市上卖膏药的还能吆喝。

诱惑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直接挠到人性的痒处。人性里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也有即时满足的冲动。一块糖放在眼前,今天吃掉立刻甜,明天牙疼那是明天的事;一百万摆在桌上,伸手就能拿,被抓的风险似乎遥不可及。于是,面对诱惑,人们就像站在岔路口的旅人,一念之间分出不同结局。有些人被诱惑折磨,身心俱疲。这类人虽然没有完全被诱惑击倒,但也在诱惑的阴影下痛苦挣扎。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诱惑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又害怕付出相应的代价。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让他们备受煎熬,“算错人生账,必然走错人生路”,最终可能因为长期的心理压力而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有些人被诱惑击倒,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些公职人员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最终身陷囹圄;一些商人为了追求暴利,不择手段,甚至触犯法律;一些年轻人为了虚荣和面子,不惜借贷消费,最终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他们在诱惑面前失去了理智,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也有一些人能够成功抵制诱惑,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坚定。他们明白诱惑的危险性,能够分辨什么是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什么是需要坚决抵制的。比如,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权力、金钱和私欲面前底线失守,逐渐沦为金钱的奴隶和他人逐利的工具,而另一些则能够坚决抵制诱惑,坚持市场规章制度和基本原则。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个人品格上,更体现在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成就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诱惑?答案其实不复杂,只是做起来需要一点勇气、一点清醒、一点耐心。

第一步,学会分辨。诱惑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让人难以分辨真假。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在面对金钱诱惑时,要思考:这笔钱是否来得正当?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会对自己的名誉和前途造成影响?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诱惑最擅长伪装成“机会”。对付诱惑,老祖宗早就给咱们留下了法子。古人说“三思而后行”,遇到让人心动的事,先停一停,问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东西真的是我需要的吗?得到它要付出什么代价?如果出了问题,我能承担后果吗?想清楚这三个问题,不少诱惑就像退潮的海水,慢慢露出底下的礁石,也就没那么吸引人了。分辨的办法很简单:看它是否要你付出不对等的代价。一份工作要你押上全部积蓄,一段关系要你背叛家人,一个投资承诺稳赚不赔,十有八九是陷阱。记住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掉了,那一定是铁饼。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几份资料,多和信得过的人商量,迷雾就会散去大半。

第二步,守住定力。定力不是压抑欲望,而是给欲望装上闸门。定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抵御诱惑的坚强后盾。这种定力来自于对价值观的坚守,来自于对人生目标的清晰认识。当我们明确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就能够更好地抵御各种诱惑。想买新手机,先问自己“旧手机真的不能用了吗”;想跳槽,先算清“新平台真的比现在更适合我吗”;想炒股,先掂量“赔光本金我能不能睡得着”。把决策时间拉长,把情绪冷却,很多冲动就会败给时间。古人讲“欲速则不达”,现代人讲“延迟满足”,说的都是同一个理:让子弹飞一会儿,真相自然浮出水面。对付诱惑,还得有点“笨办法”。知道自己管不住嘴,就别囤太多零食;明白熬夜刷手机影响第二天工作,就睡前把手机放在客厅。普通人没那么强的意志力,与其硬扛,不如主动避开诱惑的源头。就像老辈人常说的“眼不见为净”,看不到那些勾人的东西,心自然就静了。

第三步,走正道。正道也许慢,但稳。小钱靠勤,大钱靠德。快递员风里来雨里去,一月七八千,睡得踏实;程序员熬夜写代码,年薪几十万,花得安心;老工匠一辈子修表,退休金不多,走到哪都有人竖大拇指。要通过个人努力和正当途径获得利益,绝不能搞歪门邪道。成功没有捷径,任何想要不劳而获的想法都是危险的。获得利益要通过个人努力正当途径,绝不搞歪门邪道获得不义之财。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底线。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的财富,才能真正让人安心和踏实。正道就像老黄牛犁地,一步一个脚印,土地不会骗人,春天播下什么,秋天就收获什么。歪门邪道像坐过山车,刺激是刺激,可轨道断了,连后悔都来不及。

最后,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减少被诱惑的可能性。诱惑往往源于内心的空虚和欲望。当我们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够更好地抵御各种诱惑。比如,多读书、多运动、多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都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给自己留一点“缓冲区”。人非圣贤,总有意志薄弱的时候。这时候,不妨把诱惑“物理隔离”:想省钱,把购物APP卸载;想戒烟,把打火机送人;想戒赌,把银行卡交给家人保管。同时,培养一点“替代满足”,跑步、阅读、做饭、种花,让手和脑有地方安放,不给诱惑留空子。心理学上叫“转移注意力”,老百姓叫“闲了生事,忙了忘事”,一个道理。

诱惑是人性的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贪婪,也照出我们的坚守。它不会因为时代变了就消失,只会换一副更时髦的面孔继续招摇。我们能做的,是擦亮眼睛,管住双手,迈开双腿,走一条干净的路。这条路也许没有鲜花红毯,却步步生根;也许没有掌声雷动,却夜夜安眠。等到有一天,我们回望来路,会发现那些曾让我们辗转反侧的诱惑,不过是成长路上的一块垫脚石——踩过去,人就高了一截,心就宽了一寸。

生活里的诱惑不会消失,就像春天的风总会吹来,夏天的雨总会落下。但咱们可以修炼自己的“定力”——面对诱惑时,多问几句“值不值”“该不该”;做出选择时,守住心里头的“明白”和“踏实”。咬文嚼字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咬紧牙关、嚼透生活。愿我们都能在诱惑面前,做一个清醒而温柔的人:不拒绝世界的好,也不出卖自己的好;不嘲笑别人的跌倒,也不放纵自己的软弱。如此,当夜深人静,我们合上眼睛,可以坦然地对自己说:今天的我,没有被诱惑打败,反而因为战胜它,又多了一点做自己的底气。


作者:

晋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