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是全能的“营养战士”,富含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钾等物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需要摄入300毫升以上的牛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奶制品的摄入远远不足(约30g/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限制大部分人牛奶摄入量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食入后腹部的明显不适,即出现了乳糖不耐受。有研究提示中国人乳糖酶不足的比例高达85%,这限制了我们对于牛奶这一优质食物的摄入,增加了骨质疏松、营养缺乏等风险。
一
根源揭秘:“小剪刀”——乳糖酶
乳糖不耐受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的小肠消化不了牛奶中的天然糖分,即小肠中需要产生乳糖酶去负责将乳糖这个大分子剪成两个小分子:葡萄糖和半乳糖,进而去更好吸收这些营养物质。缺乏这个小剪刀,牛奶中未分解的乳糖一路畅通无阻来到大肠,被大肠中生活的庞大细菌群落(肠道菌群)大快朵颐(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和酸性物质,正是这些“副产品”让我们产生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1)腹胀、腹痛:大量气体撑胀肠道;
2)腹泻:未被吸收的乳糖和发酵产物增加肠道内渗透压,导致水分吸收入肠腔;酸性物质也会刺激肠道蠕动加速;
3)产气、排气增多:发酵产生气体的直接表现;
4)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出现,较为少见。
二
为什么你会缺少这个“小剪刀”
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这是人类生长发育的自然过程,表现为婴儿期无乳糖不耐受的问题,但在青少年或成年期开始显现症状,是因为断奶后我们的乳糖酶基因表达逐渐关闭,这在东亚、非洲、拉丁美洲、南欧等地人群中发生率较高。这是基因决定的生理现象,并非疾病。
另外也有人在肠道感染后、手术后、长期应用抗生素或者得了克罗恩病后,出现了乳糖不耐受,这是因为原发疾病损伤了小肠粘膜,而乳糖酶就存在于小肠粘膜绒毛顶端。这是继发性乳糖酶缺乏,通常在原发病治愈、肠粘膜修复后,乳糖酶功能就会逐渐恢复啦。
最严重也是最罕见的是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患者会在婴儿期喂食含乳糖的母乳或配方奶后出现严重的腹泻、脱水等症状,这是因为他们的基因突变导致完全或几乎完全没有乳糖酶活性,这种情况不可逆,只能应用无乳糖配方奶。
三
乳糖不耐受≠牛奶过敏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混淆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的问题,需要注意二者并不相同。乳糖不耐受是消化不良,症状集中在胃肠道;而牛奶蛋白过敏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错把牛奶蛋白当敌人,可以引起全身系统症状。
如果您和家人也有相关不适症状,我院可以完善血液特异性IgE检测及专业指导意见。
欢迎来诊:北京小汤山医院过敏门诊 每周四上午8:00-12:00。
作者简介
综合内科
医师
徐欣悦
内分泌学临床硕士,曾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进修。擅长内分泌疾病、过敏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温馨提示
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医保A类定点医院,无需选择定点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官方微信小程序支持线上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