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12:09
编者按:
在全球艺术市场,每年有超过30%的流通作品受到真伪质疑。这些伪造品不仅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更在解构艺术权威的根基。艺术史学家胡贝图斯·布廷撕开这个隐秘世界的帷幕,追溯三个世纪的艺术造假史。该书既是一本鉴伪指南,更像剖开艺术圣殿金箔下的黑色秘密的手术刀。今后当你驻足画作前,或许会本能发问:这震颤灵魂的美,究竟是天才的灵光,还是欲望投射的幻象?
15世纪末,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在《神曲·地狱篇》第29张插图描绘了造假者与炼金术士一起被打入地狱的场景。当初,人们认为造假者是有罪之人,要下地狱。而如今,这些造假者不但在电视脱口秀中成了座上宾,而且还成功地让公众对他们刮目相看。
2014年10月,在位于英格兰的韦伯斯拍卖行的一次特别拍卖会上,英国传奇造假者艾瑞克·赫伯恩的二百三十多件纸质作品和手稿被公开拍卖。赫伯恩主要以模仿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伦勃朗等古代大师的绘画作品见长。拍卖会上,他的一些作品以高出预估价20倍的价格成交。
保罗·尤德尔于1884年出版了《赝品——假货揭秘》一书,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艺术理论家蒂埃里·勒南将其称作“最早一批专门讨论伪造艺术品和古董的专著之一”。然而,以明确拒绝和谴责的态度批判艺术赝品的详尽著作,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亚当·冯·巴尔奇是维也纳宫廷图书馆和版画收藏馆馆长,同时也是现代版画研究的鼻祖。他在1821年出版了两卷本的《铜版画常识指南》,其中就专门讲到“欺诈性复制品”问题。
2016年,文学研究学者安妮-卡特琳·罗伊勒克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精神分析、自然科学和新艺术媒介中的赝品和剽窃现象进行了研究。她的研究结果认为:仅靠对个别人的指控和丑闻化无法解决赝品问题,曝光和定罪也无法解开赝品之谜。赝品与其说是反映了个别案件、个别作案者及其心理状态或动机,不如说是揭示了乱象所发生的紊乱的系统的问题。
本书采用罗伊勒克这一非常独到的研究视角,但是,我们的探讨将只针对美术作品的造假问题,并结合其社会背景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探讨。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就曾指出,艺术行业是功能各异的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他强调艺术行业“仍然依赖其社会环境,这种依赖性甚至可能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行业与其他子系统(比如科学、经济、政治、宗教、法律等)相比,是整个社会结构中一个基本自主的系统。
在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艺术赝品的背景下,艺术界的职能体系的这种细分表明,仅仅将赝品看作犯罪分子的产物,并重复讲述他们的各种故事,是远远不足以全面理解这一现象的。赝品不会超越或独立于社会的结构和利益关系而出现。反之,赝品是——这也是本书的核心论点——社会结构的一种体现,这些结构是赝品赖以存在的条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使之成为可能。因此,赝品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不同的、联系紧密和相互依存的社会群体都是其中的参与者:伪造者、经销商、拍卖商、鉴定师、专家、收藏家、投机者、博物馆馆长、艺术家和公共媒体等。因此,赝品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中产生的,而且不仅仅以造假者应被绳之以法的犯罪行为为基础。虽然造假者是一个出了问题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对之负责任的部分。
这是一个纲领性的基于社会综合背景的视角,其目的是以一种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方式来反思艺术赝品问题,从而在赝品的研究工作中实现视角的转变。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斯特凡·勒莫尔在他1998年的博士论文《论赝品概念》中,虽然以类似的方式对赝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作了初步探讨,但是,由于他将赝品理解为一种“反思性的艺术概念”,并将“崇尚原作道德的时代”视为“完全过时的”,所以,他的观点与本书的着眼点有很大不同。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书中只提到男性造假者而没有提到女性造假者,这是有充分理由的。这与政治正确性无关,因为艺术造假似乎确实是一种典型的男性犯罪现象。特别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很少听说过女性艺术造假者的案例。这一点也可以从柏林刑事警察局那里得到证实。
(作者为艺术史学家、策展人、鉴定专家)